姚婷 林潔
[摘要]林潔教授認為女性因經、孕、產、乳耗氣傷血,女子患病常多虛多瘀。林教授充分領悟辨證論治的理論精髓,遵循異病同治的治療理念,在益氣化瘀法的基礎上,配合活血消癥,固沖止血,行氣止痛,清熱解毒等治療子宮肌瘤、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產后子宮復舊不全,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子宮肌瘤;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異病同治;益氣化瘀法;林潔
[中圖分類號]R246.3[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11.012
《素問·舉痛論》云:“百病生于氣也。”女性一生,月經為氣血所化,妊娠需氣血養胎,分娩靠血濡氣推,產后則氣血上化為乳汁以營養嬰兒,故婦人血常不足,氣隨血虛。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血榮氣衛論》謂之:“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血在脈道之循行依靠氣的推動。氣虛日久,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必停留而瘀;瘀血內停,阻礙氣血運行,又進一步加重了氣血損傷,從而導致氣虛更甚。女性經、孕、產、乳的特殊生理病理特點,決定了其一生多虛多瘀,因而氣虛血瘀是許多婦科疾病的重要病因。
“異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出現相同的病機,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療的法則。“異病同治”思想最早源于《黃帝內經》,充分體現于《傷寒雜病論》。強調疾病雖異,然若證同,則可采用相同的治法,為中醫辨證論治法則中的一大特色。
林潔教授,主任醫師,湖南中醫藥大學雙一流中醫學婦科方向學科帶頭人,從事婦產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精研岐黃,博采眾長,不僅對婦女經、帶、胎、產常見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更擅長用益氣化瘀法治療婦科病,筆者有幸跟師隨診,現將林教授運用益氣化瘀法異病同治婦科病經驗總結如下。
1子宮肌瘤案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病率約為20%。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腹部腫塊、月經量多、經期延長或月經周期縮短、白帶增多,嚴重者可致重度貧血,需手術治療,術后復發率高,藥物治療多為輔助治療,不良反應大。本病屬中醫學“癥瘕”范疇,多認為因經產不慎,六淫乘襲,七情內傷,氣血不和,沖任損傷,日久成癥所致。傳統治療大法為行氣活血、化瘀消癥,可改善臨床癥狀并縮小肌瘤體積。但過于強調癥瘕多實,往往用活血、破血逐瘀之品,雖然奏效,不免有傷正之虞。正如《濟陰綱目,積聚瘕門》引李東垣云“人以胃氣為主,治法當主于固元氣,而佐以攻伐之劑,必需之歲月,若期速效,投以峻劑,反致有誤。”林教授熟讀經典,深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理,認為正氣虛弱導致瘀血、痰濕郁結胞宮、胞脈,日積月累則成“癥瘕積聚”。氣虛血瘀為本病之主要病因病機。臨床治療多用益氣化瘀、消癥散結,以黨參、黃芪、白術健脾益氣,白芍養血,山楂、雞內金活血消積,龍骨、牡蠣軟堅散結。
鄧某,女,42歲,37歲生育,孕1產0.身材肥胖,2016年9月21初診。患者因發現盆腔包塊3年,月經量多2月就診。患者3年前體檢查婦科B超提示子宮肌瘤,月經規律,未定期復查,近2個月出現月經量多,末次月經:2016年9月12日,持續6天干凈,色淡紅,質地稀,夾血塊,經期腹痛,氣短懶言,食欲差,睡眠及大小便正常。舌質淡,苔白,脈弦細。婦科彩超提示:子宮大小:59mmx61mmx52mm,子宮肌瘤大小:28mm×19mm×25mm。中醫診斷:癥瘕,氣虛血瘀證。西醫診斷:子宮肌瘤。治以益氣化瘀、消癥散結。自擬方用黨參15g,黃芪15g,山藥15g,白芍10g,蓮肉10g,陳皮6g,制香附6g,牡蠣10g,龍骨10g,山楂10g,雞內金10g,甘草5g。7劑,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二診囑患者經期就診,于2016年10月9日月經來潮,予固沖湯加蒲黃炭10g,延胡索10g,5劑,煎服后患者經量較前減少。月經干凈后繼服一診方藥7劑。三診,患者2016年11月18日就診,訴經量基本正常,經期腹痛,食欲癥狀改善,遂予上述益氣化瘀方藥鞏固治療半年(每次月經干凈后服用,每次7劑,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患者2017年5月復查訴月經正常,婦科彩超提示子宮肌瘤較前縮小(12mm×8mm×10mm)。囑患者忌服含雌激素食物及保健品,每半年復查一次婦科彩超。
按:患者高齡生育,體型肥胖,平素氣短懶言,正氣不足,氣虛不固,脾失統攝則經量多,色淡質稀;氣虛則血行瘀滯,故下腹包塊。氣虛血瘀,胞脈阻滯,不通則痛故經期腹痛,舌質淡,苔白,脈弦細為氣虛血瘀之象。本方中黨參、黃芪、山藥、蓮肉培土扶正,白芍養血柔肝,陳皮、制香附行血中氣滯,牡蠣、龍骨軟堅散結,山楂、雞內金活血消積。益氣藥中佐以化瘀血之品,可防補攝之劑留瘀之患,化瘀藥中佐以益氣之劑,可防瘀久失血而傷正,故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囑患者二診經期就診,予以固沖湯加蒲黃炭和延胡索,既可于經期減少經量,亦可化瘀止痛,改善經期腹痛癥狀。患者三診時癥狀較前改善,繼續鞏固治療。
2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案
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病機制為調節生殖功能的神經內分泌失常,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經期及經量異常。西醫治療本病以激素止血、調整月經周期或行刮宮止血為主,見效快,但不良反應明顯,患者不愿意接受且病情易反復。中醫將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歸屬“崩漏”。氣能攝血,氣虛則沖任不固,血無所依而妄行。《濟陰綱目》載:“血猶水也,氣尤堤也,堤堅則血不橫決,氣固則血不妄行。”林教授認為排卵障礙性子宮出血之時重在止血。血為有形之物,不易速生,氣為無形之物,易隨血耗散。出血之時,氣隨血脫,氣虛使血行乏力,血行遲滯則生血瘀,瘀血內阻,惡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導致異常出血,持久不盡,故止血之法應益氣固沖攝血,化瘀生新止血,待血止后辨證診治,調整月經周期,以免復發。
王某,女,36歲,2017年11月7日初診。患者因不規則陰道流血20余天,伴頭暈乏力5天就診。患者既往月經規律,近2年開始出現月經紊亂,10-20d/18-45d,量時多時少,8個月前因月經持續10余天,量多,在外院行診斷性刮宮術,病理診斷為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術后半年月經基本正常,末次月經:2017年10月15日,開始6天量如正常月經,后經量時多時少,淋漓不盡,經色淡紅,少量血塊,11月3日開始出現頭暈乏力,活動后加重,伴心悸,腰痛,食欲可,入睡困難,二便正常。查體:貧血面容。舌淡,苔薄白,脈細澀。血常規:Hb:82g/L,血hCG:<1.2mlU/ml,婦科彩超:子宮大小正常,子宮內膜厚10mm,雙側附件大小形態正常。中醫診斷:崩漏,氣虛血瘀證。西醫診斷: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繼發性貧血。治以益氣化瘀、固沖止血。方用黨參15g,炙黃芪15g,白術15g,熟地黃10g,山茱萸10g,續斷10g,茜草10g,仙鶴草15g,海螵蛸10g,煅牡蠣15g,蒲黃炭10g,遠志5g,酸棗仁10g,炙甘草5g。7劑,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同時予以琥珀酸亞鐵糾正貧血。二診,7d后復診,自訴服藥第3天經量減少,第6天干凈,頭暈、腰痛、心悸減輕,仍感乏力,予以八珍湯加山藥、枸杞7劑煎服。三診,2017年11月21日復診,繼續服藥期間患者無陰道流血、頭暈乏力、腰痛、心悸等不適。此后2個月患者每月月經干凈后復診1次,以益氣化瘀法隨證加減,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經期逐漸縮短為7d,經量恢復正常。Hb:102g/L。
按:患者久病脾氣虧虛,中氣下陷則沖任不固,血失統攝,故經量時多時少,淋漓難盡,氣虛日久致血虛,上不能榮潤頭面,下不能充養肝腎,故頭暈、心悸、腰痛、入睡難。舌淡,苔薄白,脈細澀為氣血虧虛留瘀之證。黨參、炙黃芪升陽固本,白術健脾滋血又統血歸經,熟地黃于補陰之中可止崩,滋陰養血,山茱萸、續斷補肝腎、調沖任,蒲黃炭、茜草化瘀止血,仙鶴草、海螵蛸、煅牡蠣收斂止血,遠志、酸棗仁養心安神。復診為血止后糾正貧血,調整周期,使沖脈得固,經血自安。
3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案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慢性炎癥改變所引起的疾病。部分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愈或素體虧虛,病情遷延所致。臨床表現為下腹痛,痛連腰骶,帶下量多,月經失調,甚至不孕,屬中醫學“婦人腹痛”“帶下病”等范疇。由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形成盆腔組織粘連、纖維化及瘢痕增生,多無病原體感染,故抗生素治療敏感性低,且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產生耐藥性并導致菌群失調,甚至繼發感染。既往中醫以清熱解毒,活血利濕為主,多用苦寒活血傷正之品。林教授認為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多病程長,纏綿難愈,日久必致氣虛血瘀,若妄投苦寒清熱之品,往往使正虛邪戀,不僅不能改善癥狀,反而加重癥狀。林教授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常用健脾益氣、化瘀止痛之藥,以黨參、黃芪、白術補中益氣,當歸、延胡索、川棟、莪術活血化瘀止痛,烏藥、荔核理氣行滯,使正氣得固,瘀痛自除。
蔣某,女,31歲,2018年5月16日初診。患者因反復下腹部隱痛1年余就診。患者1年余前因人工流產術后出現下腹部隱痛,經期加重,間斷在當地醫院予以抗生素治療,癥狀時有緩解,但病情反復。末次月經:2018年5月9日,經量正常,色淡黯,質稀,夾血塊,經期腹痛,痛連腰骶部,白帶量多,氣短乏力,納呆,舌暗紅,有瘀點,苔白,脈細澀。婦科檢查:外陰發育正常,陰道通暢,內可見中等量白色質稀分泌物,宮頸輕度糜爛,宮體前位,大小質正常,左側附件增厚,輕壓痛,右側附件未捫及異常。婦科彩超提示:左側附件區可見條形暗區(35mm×19min×33mm),盆腔積液(29mm)。中醫診斷:慢性盆腔炎,氣虛血瘀證。西醫診斷: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治以益氣化瘀。方用黨參15g,黃芪15g,白術15g,金銀花15g,烏藥10g,延胡索10g,荔枝核10g,澤蘭10g,路路通15g,紅藤15g,甘草5g。10劑,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二診:2018年6月16日。自訴服藥后腹痛頻率減少,腰痛、氣短減輕,月經血塊減少,仍感白帶量多、納呆,予以上述方藥加赤小豆、薏苡仁、山藥、陳皮7劑煎服。三診:2018年7月18日。繼續服用二診方藥7劑患者白帶量減少、食納正常。此后3個月囑患者每月月經干凈后復診,訴已無腹痛、腰痛等癥狀。復查婦科彩超提示子宮大小正常,雙側附件無異常,隨訪患者未再復發。
按:患者人流術后胞脈受損,正虛邪戀,病程反復,瘀血內結,留著沖任,絡道氣機不暢,沖任受損則腰腹疼痛。氣虛津液不化,水濕下注,則帶下量多。久病耗氣傷血,中氣不足,脾氣不振則乏力、納呆。舌暗紅,有瘀點,苔白,脈細澀,均為氣虛血瘀之證。方中參、芪、術健脾益氣、培土扶正:烏藥、荔核、延胡索行氣止痛:佐金銀花清熱解毒,澤蘭路路通、紅藤活血利水,通絡。使補而不滯,瘀痛自消。二診、三診均在本方基礎上加減處方。
4產后子宮復舊不全、藥流不全案
產后子宮復舊不全也稱產后子宮復舊不良,是指產后6周子宮仍未能恢復到非孕狀態,計劃生育人流,引產后惡露不絕也屬此病。其原因復雜,如由于部分胎盤、胎膜殘留:子宮內膜炎或盆腔感染:子宮過度后傾、后屈,影響惡露排出:多胎妊娠,羊水過多,胎盤過大,合并子宮肌瘤等。臨床癥狀為持續陰道流血,或有胎盤胎膜組織排出,可伴下腹痛及發熱等,嚴重影響孕產婦的身心健康。藥流不全病因及癥狀與之類似。二者均屬中醫學“產后惡露不絕”范疇,本病最早見于《金匱要略》“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外臺秘要》首稱“惡露不絕”。西醫產后子宮復舊不良以促進子宮收縮、防治感染為主,因促進子宮收縮藥物容易引起強直性子宮收縮,使孕產婦難以接受。中醫治療產后病之法雖主不同,林教授循張錫純“產后血脈淆亂,且兼有瘀血”之理論,認為產后胎盤胎膜及血塊排出不暢,多留“瘀”為患。瘀阻子宮,舊血不去,新血難安,相兼而下:出血日久,氣隨血耗,氣傷則子宮收縮乏力,無力排出瘀滯之蛻膜,導致虛瘀并見,氣不攝血,見陰道流血不止。強調產后多虛多瘀。治療產后惡露不絕其選方用藥強調先顧護氣血,重視益氣化瘀,常用黨參、黃芪、山藥、川芎、桃仁、益母草等益氣活血之品,其間瘀則化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郁則舒之,表則解之,隨人隨證,辨其虛實,以常法治之,而不囿舊說。
譚某,女,20歲,2017年7月9日初診。患者因藥物流產后陰道流血半月就診。患者半月前口服米非司酮聯合米索前列醇行藥物流產,自訴服藥后第3天排出妊娠物樣組織,后陰道流血持續不凈,因量少未予以重視。此次就診仍有陰道流血,量少,色黯紅,腹部墜脹,夜寐差,口干咽燥,舌質黯,苔白,脈弦細。尿妊娠:陰性:婦科彩超提示:宮腔內不均質區(9mm×8mm×5mm)。中醫診斷:產后惡露不絕,氣虛血瘀證。西醫診斷:藥流不全。治以益氣化瘀止血。方用黨參15g,黃芪15g,蒲公英15g,當歸10g,川芎10g,桃仁10g,炮姜6g,益母草20g,蒲黃炭10g,紅藤15g,首烏藤15g,甘草5g。10劑,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患者2017年8月11日復診訴服藥第7天陰道流血干凈,腹脹、口干咽燥等癥狀悉除。
按:患者藥物流產后損傷氣血,氣虛沖任不固,致出血日久,氣虛血行遲滯,留瘀為患,瘀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則惡露過期不止。惡露日久氣虛無力升提,則腹部墜脹,氣虛傷陰則夜寐難安、口干咽燥。舌質黯,苔白,脈弦細均為氣虛血瘀之證。方中黨參、黃芪補中益氣,當歸、川芎、桃仁、紅藤活血化瘀止血,蒲黃炭、益母草增強祛瘀止血之功,惡露日久易生濕熱,以蒲公英防瘀熱留邪,首烏藤養血安神。辨證論治精準,藥到病除,復診時患者已無臨床癥狀。
林潔教授認為氣虛血瘀較少單獨為證,這一病因病機廣泛存在于婦科病當中,氣虛與血瘀二者常互為因果,使疾病虛實錯綜復雜,治療上若僅注重于益氣或化瘀任意一方均難獲良效,唯權衡二者關系,兼顧“消、補”才能達到疾病治愈之目的。上述病案雖辨病不同,但病因病機和辨證相似,林教授通過異病同治,運用益氣化瘀中藥治療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辨證論治準確,遣方用藥靈活,深受患者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