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顏
摘 要:農村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如何解決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成為了每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簡要論述了幼兒園小學化的現狀和危害,以及農村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解決策略,還望能夠對大家有一些微小的啟發。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解決策略;小學化
近年來,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已經波及到了農村地區。每個年齡段都有其各自的身心特點,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遵照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在幼兒園教授小學的知識,是一種揠苗助長的行為,不利于孩子的長遠發展。
一、幼兒園小學化的現狀和危害
(一)幼兒園小學化的現狀
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是我們國家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問題。本來幼兒園應該是孩子發展語言、邏輯、運動、人際交往、自我評價、空間觀察等一系列能力之地,可是現在卻因為家長的急功近利思想和幼兒園的迎合心理,而發展成了現在的幼兒園孩子上著小學的課程。
目前,各地的幼兒園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小學化的傾向,在幼兒園中教授拼音、寫字、算術,并且作業繁多。雖然我國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但因為升學等實際壓力的存在,這一情況尚未得到較大的改善。
(二)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
首先,幼兒園小學化嚴重違背了幼兒成長的規律,對于幼兒身心的正常發展有許多負面的影響。在幼兒園學習了小學的知識,那么幼兒在剛剛步入小學時,會感到學習是非常輕松的,這會使幼兒處于一種過度放松的狀態,也不免會使幼兒產生一些自負的情緒。在我看來,任何階段的學習都應該張弛有度的,但幼兒園的小學化改變了這一學習規律,對于幼兒小學階段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
其次,引發家長錯誤觀念。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家長爭相把孩子送進教學味濃的幼兒園。一些幼兒園為了吸引生源,也投家長所好,走上幼兒教育小學化之路。讓有些家長誤認為,學拼音、做算數、背單詞就是質量最好的幼兒園。
再次,嚴重打擊孩子自信心。幼兒園應該主要以游戲為主,讓幼兒在游戲中成長。在幼兒園教授小學知識,容易挫敗幼兒的學習信心,讓其感到學習的壓力,從而喪失學習的信心。
最后破壞教育規律和循序漸進原則。孩子在不同教育階段,教育者應該給予他們適宜于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內容,并且每一階段的內容應前后銜接,讓孩子在自然成長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學習、生活、游戲、運動。如果提前讓孩子接受以后的內容,就會打破這個系統,增加孩子學習難度,這樣就會產生不良后果。
二、農村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解決策略
(一)轉變家長觀念,提高家長認識
家長的教育觀念落后,認識不足是導致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一個重要誘因。試想,如果連農村地區的家長都能夠對教育學、幼兒成長的特點等有一定的認知,那么他們肯定不會同意在幼兒園就教授自己的孩子算術、拼音、寫字等內容,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埋首在繁多的作業當中,從而失去了愉快成長的機會。但現實情況不是這樣,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以及跟風隨大流的心理,很容易使家長認為在幼兒園教授小學知識并無不妥。所以,我們需要轉變家長的觀念和認識,讓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負起責任來。
(二)明確幼兒園該學的內容
防治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不是讓孩子什么都不學,而是要在遵循孩子成長規律的前提下,運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幼兒園五大領域涵蓋的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一讓孩子學會生活。幼兒園與小學最大的區別就是:幼兒園以生活教育為主線,注重保教結合原則和游戲化教學方式。而小學以知識教育為主業,注重課堂教學內容和知識教授。在幼兒園里,一日生活皆教育,老師們會在一日流程中教會孩子講衛生、懂禮貌、不偏食、不挑食、愛運動、早睡早起、有安全意識等良好的生活習慣,而這些生活習慣才是奠定孩子未來教育的基石。
第二,讓孩子學會交往。現在的父母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也大多是獨生,在園的二胎孩子還不是很多。我發現,獨生子女的交往是社會交往的一個難題。對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小社會,在跟同齡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學會怎樣建立友情,怎樣保持友誼,出現矛盾時怎樣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學會幫助別人和感恩別人。這些看似簡單,卻使人終身受益。讓孩子學會交往,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孩子升入小學后有朋友相伴,有熟悉的幼兒園伙伴相隨,就不再感到孤單。
第三,讓孩子學會學習。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習慣是終身的伴侶。幼兒園的保教活動中老師以游戲為主要方式進行,目的就是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3-6歲,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間。在幼兒園,教師會用孩子最感興趣的“游戲模式”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等,讓孩子在游戲中習得知識,培養學習興趣,為上小學做好準備。
總而言之,我們的教育理念更是貼近幼兒,辦園行為更趨規范,讓孩子們在幼兒園真正玩得開心,長得健康,過得自然。
參考文獻:
[1]李曉華.韓國學前教育一體化進程與發展方向及啟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03)
[2]高歡.學前教育“小學化”成因及其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