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倫 李玉葵
摘 要:社區矯正作為我國刑罰制度改革的一種新生事物,有利于推進我國刑罰制度改革,促進我國與國際刑法趨勢接軌;能夠有效的提高對罪犯的教育改造質量,減少未成年人犯罪以及再犯的幾率;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穩步前行。2003年,社區矯正工作在我國的6個城市開始有試點,2009年在全國全面試行,近年來各種法律條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征求意見稿)也已正式征求民眾意見。伴隨著行刑由嚴酷走向寬緩的國際趨勢以及我國逐漸健全與完善的法律體系,社區矯正制度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可見我國實施社區矯正制度的前景取決于社會刑罰觀念、社區的發育成熟度和相關法律的完善。
關鍵詞:社區矯正;社區矯正工作;問題;建議
社區矯正作為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的一種新生事物,目前在我國的發展還是不完善的。我國的社區矯正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長期滯后的。因此我們需要立足于本國國情,借鑒并吸收國外的優秀理論與成果,從而建立出一套適合我國的社區矯正體系。本文以基層司法所為研究背景,根據實習期間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經歷,發現了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闡述了意見,望能夠幫助到社區相關人員管理好、教育好、服務好矯正對象和刑釋人員,使他們早日融入社會,促進社會和諧。
一、社區矯正與社區矯正工作
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司法行政機關(司法局)及其派出機構(司法所)在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通過思想改造和勞動改造,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
社區矯正工作是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對罪行較輕、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經過監管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罪犯在社區中進行有針對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二、基層司法所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時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社區矯正工作正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近年來社區矯正工作在基層司法所的開展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受我國的法律制度體系尚不完備、民眾普遍認可度不高、相關工作人員執行力不足等影響,基層司法所下開展的社區矯正工作依然存在系列問題:
(一)司法所自身資源匱乏,難以開展全方位的矯正工作。由于社區矯正工作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國對該項“舶來品”的掌控力度還不足,雖然之前已有試點,現在也已全面開展,但是國家的資金支持力度是不足的,這在某一方面會造成基礎設施或者服刑人員的配備設施不足。譬如為重點列管服刑人員配置的電子定位腕表,若分配不合理,極易出現服刑人員脫離管轄區的狀況,對社會穩定威脅極大。
(二)相關工作人員缺少威信、執法權缺乏。司法所的工作人員并不像公安、民警那樣具有威懾力,對矯正對象沒有采取強制矯正的權利。一些服刑人員便是抓住了這一漏洞,對司法所工作人員的管理工作并不是那么配合,反而出現不交思想匯報、外出不請假等嚴重現象。若不賦予司法機關強制矯正的權利,社區矯正工作難免存在“漏網之魚”,這便影響了社區矯正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對社區矯正工作的認識不足。一方面是相關工作人員對社區矯正的工作認識度低,出現形式主義的現象。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人受中國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他們對社區矯正根深蒂固的觀念是犯罪或者做牢,在日常生活中難免對服刑人員產生偏見,因為恐懼或憂慮會盡量避免與他們交流與接觸,這無形中會給社區矯正開展帶來了困難。
(四)對服刑人員的監管、矯正及教育力度不足。目前,司法所對服刑人員的監管主要通過定期報道、通訊聯系等傳統的手段,伴隨著服刑人員的增多,司法所工作人員對他們的監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矯正力度不足一是因為過于重視監管過程而忽略了矯正的重要性,二是教育力度不足。社區矯正的主要內容包括定期報到、定期交思想匯報、定期勞動、談話教育等形式,但是由于過于追求需要提交的思想匯報表與勞動表等,而忽視了對服刑人員的教育過程,真正地幫助他們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悔過自新,成為守法公民的目的也大打折扣。
三、完善基層司法所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建議
社區矯正是司法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有利于打造民主團結、安定和諧的社會面貌,為建設社會主義人性化制度打下堅實基礎。完善基層司法所下開展的社區矯正工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國家層面著手,重視社區矯正工作,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體系,做好宣傳工作,創新矯正工作組織與制度體系。由于社區矯正是一個從西方引進的新生事物,人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難免對它產生偏見與排斥,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國家需要立足于當前的法律體系,做好宣傳工作,進而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針對當前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組織體系不完善的問題,一方面要建立規范化的社區矯正組織,另一方面要壯大志愿者團體等隊伍,更好地協助做好社區矯正工作。
(二)從司法所本身出發,創新資金支持體系,創新工作方式,規范工作秩序,強化工作監督。可通過向社會組織購買社區矯正服務的方式,一者可以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公共財政負擔;二者切實加強了對服刑人員的管理、教育和幫扶,預防和減少服刑人員重新違法犯罪。對司法所相關工作人員的管理,不應該僅僅拘泥于簡單的書面或電話訪談,應該大膽地走出去進行創新,協助服刑人員進行教育學習、社區服務,并進行困難幫扶等等。對于服刑人員那些違法違規的行為予以處罰,切實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工作環境,做好社區矯正工作。
(三)從矯正小組等個人層面來說,重視矯正小組發揮的作用,加強矯正小組團體的素質,強化他們的法律、責任以及風險意識,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加強對服刑人員的教育管理,做好社區矯正工作。矯正小組是動員和依靠社會力量的好載體,他們最貼近社區服刑人員,最了解他們的思想,因此應動員矯正小組的力量,明確矯正小組的任務,充分發揮矯正小組的作用,共同對服刑人員加強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和社會適應性幫扶,確保社區矯正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趙麗凱,我國社區矯正現狀分析 [J].《現代商貿工業》,2015年第2期.
[2]郭星華、李飛,制度移植與本土適應——社區矯正本土化面臨的困境 [J].《中州學刊》,2013年第8期.
[2]柴衛華.《論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發展和完善》[D].河南:2007
[3]皮學尚.《我國社區矯正工作完善路徑》[M].人民論壇雜志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