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舒婷 顧曉慧 吳曉萍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清熱利濕退黃湯,服結合新生兒按摩撫觸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6年02月-2017年09月在本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兒黃疸患兒2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100例。對照組給予藍光照射輔助。服腸道益生菌,觀察組口服清熱利濕退黃湯結合按摩撫觸治療。觀察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黃疸復發率、治療費用及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黃疸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費用、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黃疸復發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清熱利濕退黃湯結合按摩撫觸治療新生兒黃疸可減少黃疸不良反應發生,降低治療費用及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清熱利濕退黃湯;按摩撫觸
[中圖分類號]R256.4[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11.022
新生兒黃疸為臨床高發疾病,有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有增高趨勢,對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造成較大影響。國內目前黃疸的治療方法以光療最為普遍,但該療法會導致患兒出現腹瀉、發熱、皮疹等不良反應,且光療需將患兒放置在光療設施內治療,產婦與患兒隔離后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近幾年中西醫結合治療黃疸的方法在不斷的探索研究中。張家港市中醫醫院對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給予口服清熱利濕退黃湯結合按摩撫觸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02月至2017年09月在本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兒黃疸患兒2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100例。對照組男56例,女44例;胎齡為37-42周;日齡為3-12d;出生體質量為2505-4000g;血清總膽紅素為251-350umol/L。觀察組男54例,女46例;胎齡為37-41周;日齡為3-13d;出生體質量為2510-4020g;血清總膽紅素為252-351umol/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由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1)新生兒出生后24h內出現黃疸;(2)足月兒血清膽紅素水平>221umol/L,早產兒血清膽紅素水平>257umol/L或每日升高>85umol/L;(3)足月兒黃疸持續時間>2周,早產兒黃疸持續時間>4周;(4)黃疸消退后復現;(5)血清結合膽紅素水平>34umol/L。具備上述任何1條即可確診。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感染、頭顱血腫及顱內出血者:肝膽系統畸形等其他阻塞性黃疸者:溶血患兒、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患兒等。
1.4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藍光照射(儀器:新生兒黃疸治療箱,寧波戴維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型號:GB72471-2001),輔助口服腸道益生菌(培菲康,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0.21g/支),每次1/3支以勺喂服,3次/d;光療每日分次照射,總計8h:母乳擠出后喂養。觀察組患兒予清熱利濕退黃湯口服,方藥組成:板藍根10g,茵陳、茯苓各6g,黃芩、虎杖、丹參、川芎、龍膽草、梔子各3g,大黃、木香、甘草各2g,大棗3枚。每日1劑,以上藥煎至100mL,30-35mL/次,分3次口服。同時給予新生兒按摩撫觸,2次/d,均于進食后1h實施,具體選擇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肝俞、膽俞、脾俞、隱白、中脘、內庭、天樞,在撫摸時用力適中、穩當有序,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著力于穴位,頻率為80-90次/min,每個穴位15-20次:繼續母乳喂養。兩組療程均為4d。
1.5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期間每日測定患兒經皮膽紅素指標,治療前、治療4d后分別采集靜脈血測定血清總膽紅素值。療效評價標準:治愈:治療4d后復查血清總膽紅素低于200umol/L;有效:血清總膽紅素下降大于100umol/L,但總膽紅素仍高于200umol/L;無效:血清總膽紅素下降小于100umol/L。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出院隨訪
做好隨訪工作,隨訪至2月齡。門診監測經皮測黃疸指數,統計黃疸的復發率。統計兩組治療費用,以及患兒母親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
1.7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患兒治療費用、黃疸復發率和產婦產后抑郁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費用、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黃疸復發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新生兒黃疸亞洲人發病率較高,2001年國內制定了新生兒黃疸的干預標準。嚴重的黃疸會導致新生兒核黃疸,國內近幾年統計資料發現,新生兒核黃疸的發生率有增高趨勢,該病嚴重危害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及智力水平。美國兒科學會最新診療新生兒黃疸的指南中提出適時使用藍光照射治療和換血療法可有效降低核黃疸的發生。但光療有發熱、腹瀉、低鈣、皮疹等不良反應:光療時需將患兒放置在光療設施內治療,引起母嬰分離,導致母嬰分離后產婦心情焦慮煩躁:而且光療治療的費用較高,會增加家屬經濟負擔:嚴重的黃疸患兒還需要使用換血療法,換血療法需要專用器械和技術支持,而且可能導致一些并發癥,諸如輸血反應、免疫反應、低鉀、低鈣、高血糖、感染、甚至心跳驟停等問題,因此,近幾年臨床醫生不斷探討不同的治療方法,加速膽紅素的消退,以降低核黃疸的發生率,減少換血療法的使用頻率。中醫學認為現代社會中,孕婦大多有嗜食膏粱厚味的情況,導致濕邪內停,使濕邪經胎盤入侵胎兒,新生兒出生時亦濕邪較重,加之濕性黏滯,郁而化熱,濕熱之邪泛溢肌膚,可見黃疸。
本研究結果顯示,口服清熱利濕退黃湯結合新生兒撫觸的退黃方法與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均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有效率及黃疸復發率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為,本研究中的中藥湯劑選自《傷寒論》名方“茵陳蒿湯”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驗方“五苓散”,通過以上兩種方劑藥味及劑量的加減,研究出適合新生兒的湯藥,從而達到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方中茵陳清熱、利濕、退黃為君藥:大黃、板藍根清熱解毒,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尿,龍膽草清熱燥濕、清瀉肝膽,茯苓通調水道、利水滲濕為臣藥:川芎、丹參、虎杖活血祛瘀,木香行氣,甘草調和諸藥為佐藥,大棗補中益氣、安血養神為使藥,諸藥合用起到清熱利濕、解毒祛瘀、利膽保肝、退黃的效果。通過按摩患兒肝俞、膽俞、脾俞、陽陵泉具有疏肝利膽、增強膽汁排泄功能的作用,按摩中脘、內關、天樞、足三里可起到促進患兒胃腸消化功能,增強胃腸道蠕動的作用,促進胎糞排出,增加膽紅素排泄,按摩各穴位可有效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態,平衡陰陽,疏通經絡?,F代藥理研究也證明這些中藥有退黃及降低谷丙轉氨酶的效果。由于干預及時,本次研究人組的200例患兒無一例核黃疸發生。相對于光療及換血療法,口服中藥湯劑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小:本次研究觀察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另外在治療費用、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率方面亦均低于對照組。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基層醫院因為在給予患兒藍光照射治療時并未堅持母乳喂養,因此,患兒出院后母乳喂養率較低。而本研究讓患兒在黃疸治療期間堅持實施母乳喂養,符合目前最新研究成果,即堅持母乳喂養可增進母嬰感情、促進嬰兒健康及減少住院治療的費用。但筆者并不否認藍光照射治療的作用,尤其對于溶血或先天疾病導致黃疸的患兒,需要住院治療以減少神經系統受損的風險。
綜上所述,清熱利濕退黃湯結合按摩撫觸在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上可減少黃疸不良反應發生,有效降低治療費用,減少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