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亞磊 葉建平
開展研學實踐的依據和界定
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門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提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研學旅行即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近年來,江蘇無錫未成人社會實踐基地依托以本地特有的自然資源、歷史民俗、名勝古跡等地域性資源,組織來基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國內外青少年,通過參觀、游覽、體驗等豐富多彩的實踐形式,開展研學旅行課程,旨在讓青少年在本地自然環境中、名人故居中、民俗文化中,探訪,體驗,沉浸,繼而陶冶情操,修養品格,強化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過程
活動籌備階段 游學活動開始前,基地的領導、課程負責人、指導教師首先通過商討成立研學旅行課題小組,負責整個活動的籌劃,包括收集與分析地域環境、人文資料,事先踩點、研討適合青少年開展活動的地點。其次,選聘專家學者建立專業對話平臺,深化游學活動內涵,通過由簡入繁、由近及遠的方式,充分挖掘當地原有素材,將教育實踐和文化旅游相結合,為給青少年提供意義深遠的文化探索做準備。
活動實施階段 研學過程中,為了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掘課程中蘊涵的育人意義,我們倡導“聽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有了親身的經歷,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其中的奧妙體會也盡在不言中。如由于蘇軾謫居宜興蜀山講學時,非常講究飲茶,有所謂飲茶三絕的美稱,即茶美,水美,壺美,惟宜興三者兼備。蘇軾用的茶葉是陽羨唐貢茶;泡茶的水一定要是宜興金沙泉水;茶壺一定要是紫砂提梁壺(即今東坡壺)。為此,在本基地的“東坡文化”研學課程中,指導教師就安排學生在陶吧親手制作東坡壺;去茶場摘采鮮茶葉,并在基地制茶車間動手制茶;在茶藝課上品茶。短暫的體驗和操作,并不是讓青少年獲得某方面的技能,而讓他們獲得真實的感受,感受蘇東坡與宜興的特殊情感,體驗“東坡文化”的精髓,修養品性,激發學生更加熱愛中華文化,提升審美藝術修養。
活動總結階段 游學活動結束后,基地指導教師組織學生在指定地點梳理游學內容,指導學生對游學過程中的資料進行整理、篩選,引導學生再現游學體驗,鼓勵學生撰寫游學報告并分享、交流游學感悟。
開展研學旅行課程的意義
研學旅行點燃了青少年對學習的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所以,學習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也是學習的結果。在我國青少年素質教育改革和探索的發展實踐中,游學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樂土,它既介于游與學之間,融合了游與學的內容。真正意義的“游學”是一種返回教育與學習本質的教育模式,讓每一位青少年在學的過程中充滿快樂,在游學過程中沒有考試的壓力,只有學習的動力。但沒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又何來游學的感受與體驗?因此,青少年對這樣的學習是樂在其中,同時點滴的觸動又會潛移默化地喚醒青少年對學習的興趣。
研學旅行強化了必備品格的養成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他看來,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實施方面,他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此外,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造就個體的豐富性,把高尚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質、審美價值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機結合起來。而開展地域性游學活動正是通過帶領青少年游學于名人故居、名勝古跡,讓青少年親自體驗,把高尚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質和審美價值、認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青少年感受風土人情,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大愛情懷,陶冶情操,修養品格。
研學旅行強化了關鍵能力的發展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基本觀點認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做,就是行動,就是實踐,就是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經驗只有在生活的動境中才能發生,才能改造,學生也只有在行動中、在實踐中、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有真正的成長。地域性游學活動給青少年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踐內容、實踐方式,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引下,運用所學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親自動手操作,共同合作,相互間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江蘇省無錫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為青少年精心安排的研學旅行課程,讓青少年通過游覽宜興的名勝古跡、名人名館,和名人對話,在教師的指導下,燃起學習知識和探索實踐的樂趣,更好地認識和傳承本土文化和歷史文化,是校外綜合素質教育的沃土。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