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學測評不是單純的數據收集。完善科學的綜合測評方法,是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測評;過程測評;方法改革
【作者簡介】吳青耘,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應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并重。泰語語音課是泰語專業學生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是今后泰語聽說讀寫的基礎,是學生必須掌握好的一門課程。泰語語音課內容包括,泰語的發音,單詞的拼讀及拼讀規則,泰語符號等,內容豐富但是抽象,課堂教學方法單一。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還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拼讀練習鞏固學習內容。作為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處于適應階段,相對而言過于依賴教師,課后拼讀練習不夠,課前預習不夠充分,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對學生的測評成績的測評方式進行改革,能更好地督促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和激勵學生高效學習。
一、泰語語音課測評方式改革的必然性
泰語語音課是泰語專業學生所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課程內容涉及泰語聽說讀寫,是泰語學習的基礎,是泰語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核心課程,該課程學習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整個大學期間泰語語言的學習質量,目前對該課程所進行的課程測評方法要么只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要么只注重學生的發音而忽略理論知識,對學生成績的測評過于單一。不能夠做到多方位、連續性監測。
1.傳統測評方法過于單一。傳統的教學測評方法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相統一的測評模式,簡單理解則稱為考試。傳統意義上的考試,考試時間局限、考試內容單一、考試方法片面。通過一次或兩次的筆試即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評價。
傳統測評方法對學生的學業情況的評價,目的更傾向于作為數據的統計與量化。評價的結果是一種手段,同時是作為學生是否能夠取得學分的主要依據。測評方法不能參與到教師教學及貫穿于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
2.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弱。學生的入學條件是基于學生的高考成績而定的。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稍差,有懶惰性,基本在課后不會主動提問、思考、拓展知識。而泰語語音課作為泰語專業學生大學一年級上學期開設的課程,學生是大一剛進校的新生,大部分學生還處于對大學生活的好奇及適應階段。大學的時間安排具有自主性和靈活性,完成課堂學習以后,還需要學生去自主安排學習任務,對專業知識進行復習和預習。然而,學生的完成情況并不理想。因此,通過有效測評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課堂教學方法及課堂教學學時的有限性。語音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師缺乏對學生參與性學習的調動,大多按傳統語音課的帶讀,正音等方式組織教學,這帶來教師在課堂上幾乎唱獨角戲,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缺乏統一性的問題,從而導致學生的語音學習成效差異性大,并延伸至其他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效果。而教學中的課時授課時數少,教學內容量大,在有限的課時中,無法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學習。
二、綜合測評方法改革的措施
泰語語音課的綜合測評方法,應做到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相適應的原則,對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監測,并對階段內的教學成果進行檢驗。教師可以通過測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可以介入學生語音課程的學習過程當中,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夯實基礎,做到全方位的高效學習。
1.過程性教學測評方法的引入。泰語語音課是一門強調學生進行過程學習的課程,學生從課程的開始階段就必須進行大量的課后讀、寫、背等內容的自主練習,除此之外,還強調學生的課前課后讀、背、練的準備。只有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自主學習與引導性學習相結合的課前課后,課上課下“三段式一體化”的師生互動協同教學模式,才能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過程性教學測評的應用,使教師對學生的測評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當中。通過對學生的提問及學生的回答,學生的發音情況、拼讀熟練程度、單詞的記憶,課堂活動的參與表現、學習小組互評與自我評價等。動態的方式全方位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通過測評結果的公布,對學生起到正面鼓勵和激勵的作用,教師還可以根據測評結果與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對階段性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溝通與指導。通過日常教學過程中的測評,使教師不斷獲得學生反饋信息,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幫助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促進和激勵學生高校學習。
2.綜合測評方法的措施。對學生的綜合測評不應是隨意性的,應是有計劃、有任務和有準備的測評。測評的目的是對學習的各章節、各階段知識掌握情況的測評。測評結果對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方法起到幫助和指導作用。因此,學生應當詳細掌握每課甚至每個課時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和要求。學生通過參照所制定的規范化任務書及訓練指導手冊,完成課前課后自主學習和課堂學習任務,教師通過對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的測評,督促學生完成課上及課下的各項學習任務。
(1)泰語語音課學習任務書:是對語音課整學期學習內容的學時、學習目標的具體安排和要求。將于學生開學時發放給學生,要求教師和學生做到教學按計劃、學習有計劃,不上無準備的課,不做無準備的學生。
(2)泰語語音訓練手冊:練習手冊根據課時劃分,詳細規定了每次課上課之前、下課之后學生應該完成的自主學習內容和要求以及教師課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教師根據泰語語音課“任務書”和“訓練手冊”的內容和要求,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評,測評方法可以是多種類、多樣式的。可以是課堂提問、網絡媒介或是學生建立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價等方式進行。教師對測評成績進行統籌,從而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3.進行多樣性的階段性測評。階段性測評由期中測驗和期末考試組成。期中測驗應當以能力測評為原則,考查方式應不拘泥于試卷,考查內容可以是方位的。例如,對學生泰語字典的使用情況進行測驗,對學生的拼讀準確率進行測驗等多形式、多樣化的測驗。目的是考察學生的課外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等課外拓展學習的情況。
期末考試則改變過去單一的理論筆試測驗方法,改為聽力部分、拼讀部分和筆試部分相結合進行綜合考察。試卷內容應該涵蓋對語音知識的聽辨能力、拼讀能力作為重點考察內容,同時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完成筆試內容。
三、小結
泰語語音課測評方法的改革,目的是通過動態的掌握和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指導及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方法,有針對性的幫助具有個體差異的學生,提高泰語語音課教學質量。測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根據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對教學測評的方法應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錢勝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測評探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2).
[2]韋卷.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過程性教學測評探討[J].湖潮(下半月),2009(3).
[3]陳雷.計算機教學測量與評價方法初探[J].現代交際,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