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敏
摘 要:“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就是在綜合考慮《英語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要求,以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一個單元,整體組織教學內容,整體設計教學方法。單元整體教學有利于教師實現多樣化教學方式的統一,整合時間資源,使有限的課時產生乘法的效益,是實現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手段。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故事主題單元整合;教學現狀
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在使用教材時,要仔細研讀,了解單元整合的基本方法,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首先我將分析人教精通版小學英語教學用書的特點如下:
一、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特點
(一)人教精通版小學英語這套教材的修訂與編寫,本著“繼承——發展——創新”的原則,教材繼續沿用“話題一功能一結構一任務”的基本編寫思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有序滾動目標語言,引導學生最終達到運用英語完成有實際目的任務的學習目標。
(二)本套教材的教學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材特點:遵循兒童語言學習的特點,提出的“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等要求,結合兒童好動、好玩、好表演等心理特點,新教材設計了大量的游戲、歌曲、歌謠、表演、TPR等活動。
(四項基本原則)選擇最貼近小學生日常生活的話題,設置學生經常活動和最感興趣的典型情景,如,學校、家庭、公園、游樂園、動物園、商店等,讓學生在特定場合、特定人際關系、特定做事過程中學習語言。
(五)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修訂教材從五年級開始,每冊書的每單元最后均安排了“趣味百科”(Fun Facts)閱讀專欄。內容包括中外名人、世界名勝、中西方文化比較、生活習俗、自然科學常識等,使學生通過閱讀開闊視野,了解跨文化知識、改進閱讀方式發展閱讀技能。
二、在對教材進行適當整合時,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務必使教學內容成為圍繞著單元主題相互聯系的內容網絡,使學生有機會對學習內容進一步深化并形成系統的知識聯系,進行單元整合時必須基于學生的角度去整合。
(二)進行單元整合時要將有意義的語言以全面的、完整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實現語言學習中“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目標。
(三)英語整體式教學注意事項。
首先強調教育過程中的整體性,更為關注學生人性的培養。突出“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更強調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的整體性表現,也就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四)在處理教材時,必須對教材進行 “解壓”,用生活化的語言去解讀學科知識,將知識與生活現實結合起來;不應該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要避免為了考試而隨意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
三、適當擴展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順序
(一)調整單元之間教學內容的順序
單元之間的調整是指依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對各單元的順序進行調整。例如,現實生活中周圍發生了某件重要事情,教材中某個模塊的內容恰巧與學生生活中發生的某些事情相關,如果在語言知識的銜接方面沒有太大問題,就可以提前教學這個模塊。
(二)調整單元內的教學內容的順序
單元內的調整指的是教師可以根據單元內教學內容的聯系,把某個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重新組合并調整先后順序,從而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三)調整策略需要注意的問題。
單元主題,單課話題是什么?本單元的基本教學目標是什么?課時目標是什么?目標設計的依據是什么?目標設計的基礎是什么?目標設計的策略是什么?
(四)調整單元各板塊內教學內容的順序
板塊內調整指的是重新調整和組合某一單元內幾個板塊的順序。例如,學習三年級上冊Hello內容時,就可以先學習第二部分中的內容(Lets do)。因為這部分內容是通過動作復習了之前的Hello的內容,先學習這部分作為復習鞏固,會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四、通過故事主題式主線貫穿,調整策略,提高興趣
(一)整體感知故事:在課堂實踐操作中教師可用圖片和實物,或用一些動作和聲響,或在英語中加入一條主線貫穿整個故事,便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內容。
(二)突破重點難點,進行新單詞、新句型的操練,靈活游戲、競賽、唱歌等多種教學法操練。
(三)再次熟悉故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故事內容的印象以及檢查學生讀故事內容的理解,教師可安排老師做學生說的活動,還可以讓學生做排序活動等等。
(四)閱讀并嘗試復述:可以為學生積累大量的有內容、有情境、有邏輯的話語,這與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發展他們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五)角色扮演:這個活動符合學生愛動、愛玩、愛交際的特點。英國兒童教育專家Jayne Moon指出,孩子具有意識先行的特點,而表演則是為學生提供了飽含豐富意義的情境,賦予語言生命力。在大多數人已熟練掌握故事內容時,可小組內重編對話,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六)表達看法:鼓勵學生用簡單的詞語來概括描述人物的特征以及表達對角色的看法。
(七)續講故事:教師可預設一些提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放飛他們的想象和思維,為他們提供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創造。
(八)及時檢測授課成果。在英語教學活動開始前、在教學活動結束后,要讓學生對照教學活動開始前的簡述內容,逐一進行自評,以考核學生本次英語課的學習成果。
總之,細水長流、水滴石穿,對教材的整合、利用、第二次開發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更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理論水平知識,在教育教學中的勤于總結反思,以及對教材透徹理解和鉆研。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同時在不斷地在反饋中提高自己,才能靈活整合教材,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小學英語》.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