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瓊
摘 要: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包括基礎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既包含了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人文特征,也包括了語文學科作為獨立基礎的學科,為其他科目的學習提供學習工具的特征。所以在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時要注重這兩個特征,根據學科的特征來制定相對應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
前言:
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于國家來說是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初中語文教師要針對實際學情采取有效的途徑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新時代的人才,使學生成為高素養、高知識水平、高情商的人,從教學過程中發現語文的美好,并積極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來。
一、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不斷的積累中得到發展,由不斷的量變引發質變的過程。想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積累大量的文學素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學生有學習的動力,才能夠促進語文素養的提高。文學素材的積累絕不局限于課內,大量的課外知識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積累。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開拓眼界,豐富教學的內容,讓課堂知識變得充實。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的名著導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我們可以把這節課作為一場很好的文學素材積累課。比如,我們可以由保爾·柯察金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嚴峻生活進行分析,襯托出保爾的堅強意志和剛強的性格。在學習中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語文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它還具有幫助其他科目學習的工具性特征,所以學生在學習其他科目時也能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同時,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非常有助于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教學內容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來源于生活,語言和文字都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語文學科自身就帶有非常強的社會性質,不能脫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教學內容要和實際緊密相連。比如在學習《社戲》時,作者對幼時看社戲的往事描寫得入微細膩,尤其是人物和內心動態惟妙惟肖,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們都十分喜歡這篇文章,對此我們可以將教學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回憶假期去農村鄉下的愉快生活經歷,并請學生上臺為大家講述。有的孩子說起了去鄉下奶奶家的瓜田里偷瓜吃的經歷,奶奶說瓜還沒熟,要等幾天,我和小伙伴偏不信,就夜里偷偷去摘,結果差點掉到小河里……有的孩子說去海邊玩,被螃蟹鉗住腳趾頭,嚇得大哭不止的經歷。各色各樣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與課文接軌,學生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充分體驗到了自身的主體地位,有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提高了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博聞強記,提高語文素養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要盡可能多地進行閱讀,課內外相結合,既能增強見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素材積累。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要注重理解能力,對于文章的主旨思想要有自己的理解,僅僅單純地閱讀是不夠的,在閱讀的同時也要注意思考,仔細地閱讀文章的每一個部分,從中提煉出文章內部的深層次的含義。如果沒有條件進行專門的閱讀訓練,教師可以利用自習課的時間來和同學們一起閱讀,這樣既不耽誤學習時間,也不會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學習壓力。比如一周背幾首古詩,同時進行詩歌內部的分析和理解,對于初中生來說不是很難的任務,還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另外在《四川省中小學生作文大賽》活動中,通過師生的互動學習與努力,我們學校共有57人獲獎,同時獲得“最佳組織獎”,我所任教的初二九班共有26人獲獎,我也獲得了“優秀指導教師獎”,這與平時的學習積累密不可分。又或者每周課外閱讀課介紹自己喜歡的書籍以及讀后感,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閱讀,分享快樂體驗,能夠提高閱讀帶來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結束語: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簡單的過程,它是由多方面共同發展帶來的整體進步,培養學生進行良好的閱讀和積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也進行積極思考和學習的能力,在實踐中進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養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不僅在初中階段有所助益,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也是有極大的好處的。
參考文獻:
[1] 施興玲. 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語文課堂的運用 ——探究培養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J] . 考試周刊, 2019(41).
[2] 羅德輝.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探討[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46):199.
[3] 王維海. 基于核心素養理論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研究[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2):32.
[4] 丁文靜,韋冬余.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文本研習”板塊的特征與教學切入點——論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課堂教學的策略[J].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