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英語聽力教學一直未得到鞏固和加強。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效果不理想。本文認為,模因論論對于提高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在模因論的指導下,教育工作者應轉變觀念,圍繞學習者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習者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
【關鍵詞】 大學英語聽說;模因論;生態教學;網絡多媒體
【作者簡介】劉莉(1982.10-),女,漢族,四川綿陽人,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務英語。
【基金項目】本文系“‘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綿陽地方高校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FXY2018YB09)。
一、引言
英語,作為當今國際商務活動中最普遍使用的語言之一,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眾多的高校紛紛開設商務英語專業和相關課程。但如何培養具備應用能力、商務實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既懂國際貿易和商務溝通,又能運用英語從事貿易和國際銀行等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雷劍強,2010)。筆者通過近十年的商務英語課程教學體驗,嘗試將產出導向法用于《商務英語》課程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二、產出導向法和商務英語課程目標高度一致
產出導向法是由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是包含教學理念(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全人教育),教學假設(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以評促學)和教學流程(驅動、促成和評價)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理論體系(文秋芳,2015,2017)。
產出導向法與商務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高度一致,希望學生們在完成該門課程后能夠熟練運用英語在商務環境下進行口頭溝通和書面溝通。為更好地加強學生的求職與就業溝通能力,也可把求職信、簡歷和面試單獨羅列出來。
三、產出導向法的具體實施
筆者以口頭交流中的商務電話、商務會議和商務訪問為例,展示四周的教學實踐。根據產出導向理論,教學流程分為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期間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老師是組織者、引領者、管理者和促進者(張文娟,2015)。
1.驅動環節。筆者首先呈現交際場景:你作為某公司的代表,將接待一批潛在的投資商。本交際場景可以細分為以下三個:首先,你與對方公司取得聯系,了解來訪人員的基本情況和基本安排;其次,你與本公司的相關人員進行商議,確定接待流程和細節;第三,在對方來訪當天,接待對方。學生們進行了任務嘗試后,往往出現以下一些囧況:了解情況和信息不全面,不準確;公司流程和信息準備不充分,不能完全應對對方的提問;接待禮儀出現問題。因此,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向學生們詳細分析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能搜集充分且準確的來訪人員信息,安排合理的接待流程,充分準備以應對對方的提問,同時介紹自己的優勢,展示良好的個人素質、禮儀和公司形象等。
2.促成環節。在本環節中,筆者根據以上細分的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分別向學生們提供兩種類型的材料。其中每種材料包含介紹性材料和啟發性問題。第一種材料為幫助學生們完成交際目標所需的材料;第二種材料為幫助學生們實現語言目標所需的材料。以上兩種材料又各自有文本材料、音頻材料和視頻材料。學生學習后,于課下拍攝商務電話、商務會議和商務訪問的視頻,并提交。在拍攝過程中,如果學生有任何問題,老師可以進行指導。
3.評價環節。根據產出導向理論,評價分為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兩種。即時評價是指學生在拍攝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和不解,老師可以進行指導。在指導的過程中,老師實際上就在進行評價了。而且這樣的評價可以讓老師即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調整教學的進度和內容。延時評價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視頻,老師和同學們對視頻進行點評。在點評前,老師必須再次明確產出任務,制定清晰、容易對照檢查的評分標準。
4.綜合實訓。筆者在產出導向法的基礎上增加了綜合實訓,即將以上的商務電話、商務會議和商務訪問整合為一個項目,要求學生們在能夠提交較滿意的產出的前提下進行綜合實訓。將學生分組,分派不同的角色,對以上三個產出任務進行模擬練習。
四、結語
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完成以上四個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后,學生們能較好地掌握和商務電話、商務會議、商務訪問的常用英語詞匯和句型,并能較全面地搜集和了解相關任務信息,能大方得體地完成溝通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們的專業知識、技能得到了提升,應用能力、商務實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也正是培養商務英語復合型人才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雷劍強.淺談北部灣經濟區“英語+商貿”復合型人才之培養[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0(8):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