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靈
我們班學生在看圖寫話上興趣很濃,這源于一堂語文課上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小蝴蝶,我正講著課,發現一個小女生,專注地看著教室北面的窗戶上,我順勢瞧去,嘿!是一只小蝴蝶,孩子們見我看窗戶,視線都從我這兒移到了窗戶上,立刻就興奮地叫起來:“蝴蝶!蝴蝶!”“好漂亮的蝴蝶”,“別喊了,蝴蝶都害怕了”。“小蝴蝶飛累了,她不動了”,“什么呀,是蝴蝶哭了,她想媽媽了”……
孩子們的小眼睛都瞪的亮的發光。我靈機一動,這不是一堂有趣看活圖說真話的課嗎?于是,我只是聽、看、笑,讓孩子們的小眼睛,小嘴巴,小腦袋都充分動起來。此時,也是孩子們認識能力(對事物),形象的思維能力和發自內心的表達能力一個良好的形成過程。
正在孩子們吵的正歡的時候,我們班楊子帥很氣憤地站起來大聲地且硬壓低嗓音地說:“你們別喊了”看表情有點想哭的樣子,“小蝴蝶害怕不行了,你們沒看見她在使勁飛,使勁飛,飛不動,身子在一直發抖嗎?”嗨!還挺管事,教室里一下子靜下來,每雙小眼睛都像犯了錯一樣,一臉的對不起……
本來我想讓孩子看著(活圖)指導他說,蝴蝶在聽我們上課呢,看她撲棱著翅膀在表揚同學們聽課多么專心啊!現在想一想,我的想法多么牽強,多么沒有人情味兒。蝴蝶本來應該是飛在花叢中的,落在這樣一個噪亂的地方怎么可能有心情,有膽量聽我們上課。由此,我似乎感悟到了,指導孩子看圖,不能過多指導孩子思維想象的發揮,過多指導就是扼殺了孩子們純天然的想象力。
當孩子靜下來了,我就開始問了:“在什么時間,我們這兒來了一位小可愛?”“上課的時候”“說完整點,好嗎?”“上語文課的時候”,“在哪兒發現的小蝴蝶?”“在窗戶上”“不夠完整”“在教室的窗戶上”“這只蝴蝶你們一直就知道他在這兒嗎?”孩子們搶著回答:“不是,不是,是老師先看見的”“不對不對,是楊一諾發現的,”“用“發現”比用“看見”更好,為什么呢?”(孩子答不下來了)我說:“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兒有一只小蝴蝶,是無意中看見的,無意中看見叫發現,”又問:“是誰說,好漂亮的蝴蝶”又是誰說:“蝴蝶都害怕了”“小蝴蝶飛累了”“蝴蝶哭了,他想媽媽了”“小蝴蝶害怕不行了,她在使勁飛,使勁飛,飛不動,身子還一直在發抖”孩子又興奮了……
我表揚了這些孩子,說:“你們的小眼睛真厲害,觀察的這么細致,你們的小腦袋更了不起,都想到蝴蝶心里了,好!我們一起來為你看到的這生動的瞬間說幾句話吧”。(千萬別說誰能根據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你發現了什么說幾句話,這就好比給孩子正看著精彩動畫片一下子關掉,并告訴他們“行了,現在抄課文”)其實學生最喜歡和老師合作完成一項任務。
我先起頭說:在……(故意停頓)讓生說:“上語文課的時候”,我……怎么樣了?“發現”了什么?(一只蝴蝶)“一只……(美麗的蝴蝶)或(漂亮的蝴蝶)這只蝴蝶“趴在”窗戶上,剩下的就可以加你們的語言了,比如:蝴蝶飛累了,蝴蝶哭了,蝴蝶想媽媽了……”
這樣老師和孩子一合作,孩子看圖說話就輕松多了。之后再讓孩子寫,第一次寫看圖寫話,一定要發給孩子統一紙張,也一定要給孩子打上鮮紅的分數,這樣做的目的是;一讓孩子知道老師很重視看圖寫話。二讓孩子們知道或體會到:只要好好的合作就會有滿意的收獲。
現在我們班學生對看圖寫話很愿意寫,也很感興趣,為此,我很感謝那位不速之客——小蝴蝶,她是讓孩子走進看圖寫話乃至以后的輕松作文的一個很好的載體,一個載體的運用就是一個好辦法的生成,方法得當,一切看似困難的問題都變的不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