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莞悅
白巖松的《幸福了嗎》主要講述了社會生活存在什么問題,如何提高幸福等有關內容。這也是他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間的心靈成長全紀錄。和那些以個人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名人出書不同,這本書不滿足人們的窺探欲,它的重心不是白巖松的私人生活。白巖松在書中的角色相當于導游,他將這十年漫長行走中所經歷的起伏點滴一一回顧,帶領人們游歷2000—2010年的中國。用封面上的兩行字來概括這本書是最貼切的:“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成長與困惑。這個人,也是你。”
這本書分為序言、正文的十五個章節以及后記。開篇作者便借用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詩,勾勒出了全書的輪廓——如何尋找幸福和信仰。這是對當下光怪陸離的社會的質問,也是對人們久經炎涼而日益麻木的心靈的呼喚。之后,白巖松用他慣有的犀利文筆和審視的目光,回顧了自己十年來在CCTV、名利場的起伏,發表了自己對近年社會大事件的看法,記敘了差旅各國報道采訪的臺前幕后故事,也和讀者一起分享了書籍、音樂、電影……在書中,白巖松提出許多關于幸福的問題,是“不惑”而“惑”的白巖松又一次對人生的思考。
書探討信仰的歸處,提問幸福在哪里。作者告訴我們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也因此,當下的時代,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回避。在這個變動不局的時代,我們一路追尋幸福的腳步,最重要的是要靜下心來,用心感受。我們會發現,幸福不遠,它就在我們平靜的心里。
一、這個時代的幸福與苦痛
這本書記敘了很多國際和國內事件,包括美國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00年悉尼奧運會“法輪功”鬧事,2003年的“SARS”病毒之戰,2008年西藏拉薩發生嚴重暴力事件,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地震,還有汶川大地震等。甚至還有“白巖松自殺”事件,顯示了這個時代的娛樂至死的時尚。網絡上流傳的“自殺”的不是白巖松,而是這個時代,是人心。每一樁每一件都是大事,這些大多都是白巖松親身經歷的,包括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力量用新聞媒體向世人傳遞信息的,也有他間接參與的,甚至直接參與的。
通過這些形形色色的事件,我們看這時代種種,通過這千千萬萬的人,我們一閱他們種種不同的人生。時代的幸福在于世界在進步,中國在進步,人們的生活在不斷變好。同時,苦難也真真切切。干擾政治穩定的因素、威脅人們生命的病毒、還有大自然給我們的挑戰,都是困難與艱險,人們因為這些而痛苦。白巖松通過自己的文字讓我們思考,這個時代該如何面對?每個人該如何面對?
時代發展,總要學會面對各種挑戰;大國崛起,要學會面對各種聲音;生而為人,總要學會面對生命的艱難。所有這些都該幫助我們進步,讓我們變得更好。我們要經歷脫敏的過程,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清洗痕跡,然而脫敏并不意味著就此麻木起來,什么都無所謂,放棄原則。恰恰相反。脫敏,讓我們理直氣壯地堅守原則,堅守自己的利益。慢慢建立起中國對世界清晰有用的價值觀,是我們必須做到的事。
二、白巖松的幸福,我們的幸福
你,幸福了嗎?你知道,幸福在哪里?在這本書中,白巖松似乎是在提問,又更像是在回答。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這首小詩被白巖松放在了書的開頭,“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它貼切地描繪了世間的真實情況,將世人一路追尋幸福的美好和艱辛緩緩勾勒于我們的眼前,很好地為作者抒發自己的想法做鋪墊。
白巖松的幸福是什么?是做好自己的事,堅守一個新聞人的信仰,能夠作為人民而為人民群眾發言;是在名與利中淡泊而立,敢于發聲;是勇敢付出,無悔即可;是能夠盡自己一份力量,為這個世界多做一點點;是能夠單純地活著,是能夠與老友偶然相見,與老師們同學們再聚一堂,與親人愛人安穩生活;是能夠常常聽見自己喜愛的音樂,讀自己想讀的書,反復看有意義的電影……
我們的幸福,是我們自己衡量,自己把握的。在我心里,我的幸福,其實并沒有缺失過。確實,我的生活中會有很多小煩惱、困難與挑戰,但每當明天到來,我的家人仍在身邊,我的朋友依舊陪伴,我在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就會覺得幸福。或許,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樣,可能有人覺得要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比如中了彩票贏了大獎,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名利雙收。但在我這兒,生活中安寧的小確幸就是我的幸福。
所以啊,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有一支追尋幸福的龐大軍隊,日夜不停地跋涉和掙扎,不斷前行的路上。有糾結郁悶,有決絕凜然,也會有沿途美不勝收的風景帶來的愉悅與愜意,在這紛繁復雜的過程中,保持內心那一片靜謐花園的純凈,不被任何事物干擾,朝著自己的信仰執著前進,或許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握的幸福的秘訣吧。
三、結語:我們內心平靜而幸福
“9·11”、“SARS”、“5·12”汶川大地等事件串聯起來,就是白巖松追尋幸福的腳步,更是中國追尋幸福的腳步。這是一本關于追尋幸福的縮影,里面有你,有我,更有這個社會與國家。
那個時代,不遠的十年前。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就業困難,住房、醫療、教育、養老費用昂貴,社會保障不健全,弱勢群體龐大以及生態破壞嚴重等等。如此情況下,他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這一切都要“以人為本”,這在本質上就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那如今呢?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在網上宣泄不滿,在現實中仍然日益焦慮不安。面對凸顯的種種社會問題,我們的內心悄然起了變化,浮躁、焦慮等負面情緒被放大,“幸福感”一詞不斷地被人們列為生活關鍵詞。盡管有諸多問題,我們仍要看到國家和黨為人民所做,依舊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與個人、大我與小我,無法分開。在奮斗中安穩中不斷趨近幸福,這是這個時代能夠給我們最大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
其實,在我們一生之中,大多數人的幸福只占5%,痛苦也是5%,而剩下的百分之90%都是平平淡淡的。在這一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挑戰,如果沒有一顆平靜而堅強的內心,我們很難快樂,更難接近幸福。
當然,我說的平靜不是內心毫無波瀾,面對外物的冷漠,而是一種對初心保有的堅持,對生活持續的滿足感,對難以求得之物的多些釋懷,對自己人生每一步的少些悔意。我們在競相追趕、沖破中,漸漸地丟掉了自身最寶貴的一種東西,那就是寧靜。墨西哥寓言里有一句話:“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令我十分觸動。是啊,一路追尋幸福,最重要的并不是馬不停蹄地往前追趕,而是靜下心來,用心來聆聽,用心來感受,用心來追尋。
幸福在哪里?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幸福,其實就在我們平靜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