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娜
【摘 ?要】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而閱讀能力作為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成為教學中的重要培養目標,同時這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簡單來說,閱讀素養主要就是指一種從文字或圖片等視覺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是學生發展思維,認識世界,并最終獲得審美體驗的一種活動,所以有效的閱讀對于學生的情操陶冶以及自我修養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從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應該從教學方法上改進。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更加恰當的方式對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進行優化,以此更好地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為此,本文會通過以下幾點敘述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熱情
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意識到,大部分學生閱讀效果的不理想與閱讀興趣的缺乏是分不開的,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意愿。為此,教師可以把情境教學的方式應用于閱讀教學中,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文章中描述的內容以一種更加直觀和生動的方式呈現或者還原,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增加教學內容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從而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這樣能為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的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了教學情境,給學生播放了《小蝌蚪找媽媽》的同名動畫電影。這部動畫片從一本中國畫畫冊的封面開始,封面打開之后出現了一個幽靜的荷塘,鏡頭向畫冊推進,琵琶樂和古琴的聲音緩緩響起,這時,荷塘中的小蝌蚪開始慢慢游動起來,然后,小蝌蚪看到岸邊小雞和它的媽媽十分親熱,十分羨慕,于是小蝌蚪也決定去尋找自己的媽媽……通過動畫片的播放,將課文中的文字內容以學生更為喜歡的動畫形式呈現了出來,不但增強了課文描述內容的畫面感,而且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有效活躍了課堂的氛圍。
于是,我趁勢對學生說:“同學們,剛才我們看的這部動畫片就是根據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改編而成的,但是和這篇課文相比,動畫片中改動了一些內容,那大家想不想知道這個故事原本是怎樣的呢?”最終,借助教學情境,不但有效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熱情,而且使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了解。
二、合作閱讀,啟發學生思考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要求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才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為了鞏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最直接的途徑無疑就是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自主性的探究活動。
同時,教師應該明白,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發展還不完善,所以對問題的思考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閱讀,而教師則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問題,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都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更好地保障學生合作閱讀的質量。
在《趙州橋》這篇課文的閱讀中,為了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合作閱讀。首先,我讓學生進行了自主的整體閱讀,使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了解。接著,我根據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表現,將其劃分成了幾個小組,并給學生提出以下一些問題:課文第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閱讀第二節,這部分內容主要描寫了趙州橋的哪些特點?課文從哪些方面對趙州橋的雄偉進行了描寫?“這種設計”說的是什么?它有什么優勢?為什么說這是一種創舉?課文哪些地方描寫了趙州橋的美觀?文章重點介紹趙州橋的美觀和堅固是為了什么?如果你是一名導游,你會怎樣向游客介紹趙州橋?然后,我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了合作討論。最終,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以及我的問題引導,使大部分學生都對這篇課文的內容有了較為全面的理解。
三、引導賞析,深入理解課文
盡管新課標提倡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但這并不是否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在學生的合作閱讀中進行問題引導,教師還應該在文章的深入閱讀中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賞析,尤其是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一些重點的字詞句進行理解,這對于學生的文章理解會產生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
在《火燒云》這一節的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體會這篇課文的語言藝術。于是,我在教學時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語言進行了賞析:
第一,從整體的語言風格來看,文章的語言十分質樸自然,流暢生動,文中沒有一個生僻字,并且用口語的方式進行了娓娓敘說,如:“您老是金胡子了”“火燒云上來了”,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可以使文章更具有生活氣息,使讀者更感親切。
第二,文章使用了十分豐富的詞匯,如:在描寫顏色時,作者文中用到了“茄子紫”“梨黃”“葡萄灰”“半灰半百合色”“半紫半黃”“金燦燦”“紅通通”“紫檀色”等詞語,準確描述出了火燒云顏色的變化豐富;在描寫時間時,文中用到了“一轉眼”“忽然”“兩三秒鐘”“一會兒”等一些表示時間短促的詞語,表現出了火燒云變化的迅速;在描寫不同動物的狀態時,文中用到了“兇猛”“威武”“鎮靜”等。
第三,文章的語言十分凝練,并且富于音韻美,如:“天空中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一個“燒”字十分準確地描寫出了火燒云范圍的大;文中運用了“恍恍惚惚”“跑著跑著”“金燦燦”“紅通通”“笑盈盈”等一些疊音詞,在準確表現了火燒云的不同形態的同時,有效增強了文章的音樂感;
第四,文章十分善用修辭,如:“一會兒,天空出現了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天空中的云彩比喻為馬,十分生動地描寫出了火燒云的形態特點。最終,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拓展閱讀,強化閱讀效果
教師應該明白,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除了讓學生對同一篇文章進行反復閱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但是,從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來看,文本的數量以及篇幅都是較少的。
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將學生的閱讀局限于教材當中,而是應當不斷進行閱讀內容的拓展,引導學生將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在大量的閱讀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是一個寓言故事,文章通過陶罐與鐵罐的遭遇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結合這篇課文的內容進行分析,寓言故事這類文章普遍會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來表達一些比較意味深長的道理,并且字數不多、言簡意賅,所以語言故事普遍具有教育性、比喻性、諷刺性,十分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
于是,在引導學生閱讀完這篇課文之后,我又給學生推薦了《揠苗助長》《鄭人買履》《自相矛盾》《畫蛇添足》《刻舟求劍》《狼與鷺鷥》《狐貍與葡萄》《農夫和蛇》《老獵狗》《叼著肉的狗》《烏鴉喝水》等一些國內外的寓言故事。
最終,通過大量的閱讀,使學生對寓言故事這類文章的閱讀能力有了一定提升。總結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并完善每一個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