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多強
【摘 ?要】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光輝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就是要讓學生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好地將文化根植于心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高中歷史;文化自信;實踐策略
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只有將文化自信融入學生心中,變成學生成長的內驅力和支撐力,并落實到行動中,才能使學生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營造文化氛圍,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自信源于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自然融入其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與探究活動中。營造文化氛圍,需要教師精心備課,廣泛搜集與課時教學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資料,既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積累更多的歷史常識,又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領會文化的內涵,感受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氛圍的營造需要教師的精心安排,也需要學生的熱心參與。每節課的課前5分鐘,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搜集的中國文化名人進行展播,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感受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
如有的學生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影響了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其思想的精華和教育的理念對現代來說仍具有重要的意義;有的學生展示了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莊子,而且莊子的創作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有的學生展示了張仲景,他的《傷寒雜病論》為中醫臨床奠定了基礎。有的同學展示了李白,其詩風集“儒道俠”于一身,在中國詩歌影響力方面獨一無二,故稱為“詩仙”。
學生展示后,教師還需要進行適當補充,以此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使學生更多了解中國文化,更深層地探究文化的底蘊,從而理解“文化自信”和內涵。
二、挖掘文化資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歷史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更需要教會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挖掘文化資源,讓學生感受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的能力。歷史教學的重點在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文化中的真、善、美,從而使學生更加認識到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重要性,使文化自信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在教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的文化素材,并對其展開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就“沒有離開政治的文化,也沒有離開文化的政治”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中可以更深層地挖掘文化的內涵,全面感受一些文學作品的時代價值。學生在認識“雙百”方針的同時,感知其發展的曲折性,認清政治發展的方向,從而能夠正確理解當前文化發展的潮流。
三、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是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個國家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表現。弘揚傳統文化需要繼承更需要發揚光大,學生在擁有文化自信的同時進行創新,賦予其新時代的內涵。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大力傳播社會正能量,將文化自信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的特色,讓文化自信成為學生精神的支撐,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如在教學《“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各家的主張進行搜集,感受各家政治主張的精髓。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各家主張與現代社會進行比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在教育方面的“有教無類”,中國教育主張在均等的課堂上讓所有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而西方一些學校則是根據學生的情況在課業安排上分出一定的等次,這樣就造成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中國教育有很多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借鑒的地方,只有在繼承的同時進行創新,讓教育理念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培養出新時代的人才。堅定文化自信,倡導核心價值,才能讓文化助推時代發展,也讓新時代更具有國際競爭力。
四、緊扣時代脈搏,樹立文化強國之心
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將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放在同等地位,把“四個自信”作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重要基礎和基本準則。在高中歷史課教學活動中融入文化自信相關內容,不僅有利于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還能更好地提升高中歷史課的教學水平,提高高中生對文化自信的認知程度,實現高中生人文素質的全面發展,促進他們樹立文化強國之心。
基于當前的新高考現狀,我依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將時代背景因素融合其中,使歷史更具規律性和時代性,進而讓教學緊扣時代脈搏,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環境。在“明清思想家的主要觀點”的專題研究中,我首先引入相應的社會背景:明清之際,中國逐漸進入社會轉型期,處在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領域,還是在思想、文化領域,舊的傳統思想與新的價值觀念在這一時期發生了激烈的沖擊和碰撞。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地區差別于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識,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前進方向和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接著運用已有知識結構,對上述背景蘊含的歷史文化觀知識加以說明,比如:正是因為社會處于變革動蕩時期,不同的階級、階層針對社會現狀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與主張,于是出現了眾多的思想流派,俗稱為“百家”。這就說明百家爭鳴正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狀況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明清時期經濟、政治發展狀況,并對李贄、顧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及其具體表現進行梳理、分析、評價,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觀,使學生在政史結合的教學中學會從時代發展的角度解讀歷史。
五、重視革命文化,滲透紅色思想意識
高中歷史課程融入革命文化的內容,不僅能夠使高中生了解革命文化的概念、內涵、形成背景等知識,而且可以讓他們得到革命文化精神的洗禮,影響高中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中歷史課教學要有效滲透中國特色革命文化教育,把革命文化納入歷史課教學全過程,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高中歷史教師可以根據歷史課程內容,滲透特色革命文化內容,弘揚革命文化,使紅色革命基因滲進高中生的血液和心靈之中。
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十七課《解放戰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三大戰役這部分的教材進行詳細研讀,并整理解放戰爭的爆發背景、經過、結果。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教師可以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制定教學目標:感受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和為人民解放事業鍥而不舍的品格。
圍繞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適時融入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優良傳統進行教學。基于全面深入課程改革的背景,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革命精神中學習和借鑒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革命奮斗時期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增強構建文化中國的抱負和信心,堅持中國共產黨人在振興中華路徑上的新追求和新方向。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既要體現學科的特色,讓歷史為文化自信提供素材,又要發揮文化自信的指導意圖,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文化自信是一種信心,更是一種決心,只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弘揚傳統文化,夯實文化建設的根基,才能使文化自信更有底氣,也才能使文化成為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注:本文為甘肅省2018年度 “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 “高中歷史教學中文化自信的實踐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2359)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