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要:生活數學不同于一般的義務教育中的數學,它是一門對于智障學生來說十分有用的學科,由于培智學校中的學生受到智力方面的約束,普通的數學教學并不適合他們,他們也很難掌握和學習,不同智力之間的學生學習能力也有所不同。每班智障學生的個體差異本就很大,因此,若再以傳統班級授課制進行教學,難以提高教學效率,也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關鍵詞:培智學校;生活數學;走班制教學;生活化
不同于其他的普通學校,在培智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一定要注意采用合適的方法。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目前采用“走班制”教學模式,以下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一些看法。
一、問題提出
我所在學校學生的年齡差距大,最大的學生將近16周歲,最小的才9周歲;他們在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認知發展水平上差異很大。有的學生注意力只能集中5-6分鐘,有的學生則可以集中30分鐘;有的學生能夠在30分鐘內掌握教師講解的教學內容,有的學生卻只能進行適當的課堂常規練習。如果長期按傳統班級授課制進行教學,容易導致學習能力差的智障學生個性心理品質不健全,產生被歧視感、失落感,慢慢地上課積極性也變差,只是跟著教師、其他同學說,更加不愿意思考問題,連學習能力較好的智障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也會變差,注意力分散。
生活數學旨在教授在智力方面有一定缺陷的學生們一些簡單的、可以運用在生活中的有關數學方面的知識,其實更重要的是希望培智學校的學生能夠更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有正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簡單的計算以及思考能力。與其說生活數學是在培養培智學校學生數學的思維能力,不如說是在培養學生在生活方面的思考能力。
二、“走班制”教學模式的提出
為了滿足每個學生的教育需要,讓每個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我校在2012年對全校智障學生進行了生活數學的前期評估,在對評量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開展了“走班制”教學。根據評量結果由低到高將全校學生分為四個學段,確保每個學段的學生的潛力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三、生活化教學在“走班制”實踐中的重要性
(一)生活化教學場景的樂趣性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通過創造還原情景的方式來教學,是大多數智力低下的學生最容易接受,也是能使他們最快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創建情景的方式,讓教學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也因此更加簡單易懂,智力低下的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而且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還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使培智學校的學生在一種歡樂的環境中學習,也可以更好地讓他們放松下來,通過他們更適應的交流教學方式,他們對知識的獲取和學習的速度也就變得更快,從而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
(二)生活化教學內容的全面性
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驚喜。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為了培養具有基本文化科學知識和適應生活、社會以及自我服務技能的學生,我所在學校教師根據自己所教授的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雖然都是智力低下的學生,但是每個人的能力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也有擅長和不擅長的地方。因此教師一定要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生,更加深入地關心學生,盡可能和學生溝通,隨時掌握和觀察學生的動向。例如,在教授第四學段的“認識人民幣”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應該采用他們更感興趣的方式,培智學校的學生可能很難理解人民幣的概念,教師可以進行實物演示,更直觀地進行教學。
(三)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對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教學成果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直也有相關的專家對此進行研究,根據教學的內容、教學對象的接受程度和智力程度、教學實際情況等因素,把教學方式分為呈現法、實踐法、發現法、強化法這四大基本方法,通過將這四種方法合理、有效地運用到教學中,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智障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概念時,往往局限在自己經驗范圍之內的個別具體事物和具體情景上,若失去這些具體事物和具體情景,他們就很難理解其意義。
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數學教學應盡可能讓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竭力把書本知識還原成生活問題,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觀察、學習、交流,從而靈活地學習數學知識,這就是四種教學方法的體現。教學方式根據實際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及時進行調整和轉換,沒有最好的教學方式,只有最適合的教學方式,這都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嘗試和總結。
(四)生活化教學語言的生動性
前蘇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確,幽默的教學語言能增添課堂的趣味性,能扣住學生的心弦,能黏住學生,保持大腦處于興奮狀態。巧用歇后語、諺語、慣用語等方式達到幽默的目的,使教學語言具有生動性。需要注意的是,幽默不是滑稽逗樂,不是嘩眾取寵,更不是諷刺挖苦。
幽默是一門藝術,要根據使用對象和具體情況有選擇性性的使用,不能為幽默而幽默。教學語言的生動性還表現在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語言風格有很多種,或簡約嚴謹或質樸平實,或清麗鮮活或莊重典雅,或委婉詼諧或雄渾剛健。不管怎樣,只要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適合教學的風格,把它打造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定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提高教學效果。但風格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個形成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能一蹴而就。
四、結語
多年走班制教學的實踐研究表明,如圖1:
培智學校生活化數學采用的走班制教學方式是可行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培智學校的學生擴大自己的生活范圍,更好地融人生活,觀察生活,更好地在學校之外的地方學習更多生活方面的常識和知識。而且走班制這種形式,可以讓培智學校的學生更多地接觸智力正常的人群,可以更好地鍛煉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會刻意去模仿和學習正常人的生活方式,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對培智學校學生的教育不應該采用封閉式的,最重要的是不應該用看待異類的眼光來看待和對待他們,這對學生們的智力開發是非常不利的。采取走班制的形式可以真正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使智障學生能夠真正學會生活的技能,融人社會。
(責編楊菲)
參考文獻:
[1]丁勇.為了每一個殘障學生的發展——關于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