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響
摘要: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和結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外來文化滲透到我國傳統藝術的各個領域,其中就包括少數民族民間音樂,使其在創作風格、體裁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文剖析了當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現狀,并就社會文化變遷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社會文化;外來文化
1 引言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間文化多姿多彩。其中,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往往與當地風土人情息息相關,用旋律表達和詮釋著豐富的情感和思緒。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入侵,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漸漸衰退,隨之而被遺忘的還有當地的民俗和民風。音樂實質上是集體文化,音樂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社會的變化也會引起音樂表現形式的變化。有學者指出,“社會文化變遷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及應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既是無形的,也是不可再生的,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禮儀,音樂恰恰記錄了這些傳統文化和特色,也是當地人們交流情感,愉悅身心的主要方式 [1]”。然而,在社會環境的沖擊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承受著巨大的外界壓力,其生存現狀令人堪憂。但整體來說,社會文化的變遷對于少數民族民間音樂來說,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本文對此展開談論。
2 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現狀
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都要有其適宜的生存空間,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很長一段時間始終與少數民族的當地文化同步,具有和諧的外部環境。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都產生了變化,大大影響了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例如,“西南地區的佤族在戀愛方面基本是自由戀愛,佤族俗稱“串姑娘”。在“串姑娘”活動中,佤族男女要先對唱《開門調》,經過女方同意后,小伙子才能進入家門,吹佤族笛子,彈奏佤族小三弦[2]。”佤族是一個崇尚歌舞的民族,只有能歌善舞的佤族青年才容易得到愛情。但是,現在很多佤族的年輕男女都選擇走出大西南,去大城市發展,這一傳統的民俗現在很少出現了。外來文化的滲透,對古老的民間音樂帶來一定的沖擊,使人們的審美觀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少數民族民間音樂逐漸被現代流行音樂所取代,使其規模在不斷縮小,甚至被遺忘。這主要是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第一,很多少數民族民間音樂離不開傳統節日等文化環境,如佤族的“接新水節”、“取新火節”,只有春節以及當地的傳統節日上進行,《江三木羅》、《加林賽》等曲目只有在婚禮上演唱。但隨著當地人思想的開放,從鬼神迷信中解脫出來,關注傳統民間音樂的人越來越少。第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外來文化對民間音樂產生了沖擊,人們更傾向于新鮮的文化和娛樂,進而忽略了對本土民間藝術的關注。第三,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藝人老齡化較嚴重,目前很多演唱者的都是業余愛好者,其技藝不夠精湛,也使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與保護。
3 社會文化變遷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
下面,本文針對以下幾方面就社會文化變遷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進行簡要闡述。
3.1 引起創作體裁的變化
我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民間音樂的創造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素材,其音樂形式多為原生態民歌。但是,“社會的變遷使人口的流動性大大增強,對音樂的創作體裁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和流行化[3]。”最為典型的就是佤族民歌《波央貝臘嗲臘冬》,翻譯成漢語是《麻梨花開幸福來》,表現了簡單、質樸的情愛。而改編后的“同一首歌”是包裝過的《黑珍珠》。不可否認,《黑珍珠》也是一首動聽的歌曲,但與《麻梨花開幸福來》表達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感,意境也相差甚遠,前者是愛情悲歌,后者是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黑珍珠》創作更加迎合市場和商業模式,難免空洞乏味。
3.2 引起演唱風格的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大量移居到城市,出現了大量的思鄉主題音樂,隨之而變化的也有演唱風格。社會的變遷使很多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呈現憂郁和悲傷的風格,走出去的年輕人往往面對更快的生活節奏和更多的生活壓力,因而其作品表達了鄉愁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迷茫。
3.3 引起承擔社會功能的變化
現如今,由于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社會結構、勞動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音樂的禮教功能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娛樂和審美功能。在過去,少數民族有喪葬歌、勞動歌等,具有很強的儀式感。于靜,蔣志龍等學者在《云南高等藝術學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與展望》中指出,“現如今,歌曲的儀式感被淡化,少數民族對其自身本土音樂的認同感有所下降,民間音樂主要用來歌頌當地風土人情,展現民族文化,更多是的為了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符合消費心理[4]。”
4 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也都流傳下了不同的藝術傳統。作為廣大群眾的“精神盛宴”,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具有濃厚的地域風格,承載著厚重的民間文化。社會的變遷使其創作體裁、表演方式和社會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措施提高保護和傳承意識,要加強社會力量的介入,提高資金籌集效率,堅持以人為本,活態保護,讓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孫艷京.“博士”:從文化精英到鄙陋之儒——北朝時代的社會文化變遷[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7,36(3):80-84.
[2] 楊曉.社會文化變遷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及應對[J].大眾文藝,2019,(7):56.
[3] 孫艷京."博士":從文化精英到鄙陋之儒——北朝時代的社會文化變遷[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0(2):66-70.
[4] 于靜,蔣志龍,黃武等.云南高等藝術學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與展望[J].中國民族博覽,2017,(14):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