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靜芬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危重癥患者臥床期間的心理特點以及相對應的護理對策。方法 研究資料為2018年1月-12月本科室收治的110例心血管危重癥患者,隨機分成常規組(55例)和護理組(55例)同時治療,常規組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心理護理模式,護理組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進行心理特點針對式護理模式,將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 護理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4.55%)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80.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心血管危重癥患者臥床期間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并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進行護理對策,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心血管危重癥;心理特點;護理;滿意度;心理健康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進步,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心血管疾病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同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都屬于心內科重癥疾病,此類病情有發病快、病情嚴重等特點。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一直高居首位,此類疾病病因多由氣候變化、個人情緒不穩定、受到精神刺激等產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住院病程長,容易反復住院[1],所以在正常的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醫院只注重對患者的治療護理和基礎護理,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特點,導致病情反反復復,也會影響病情預后。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對患者進行人道主義的護理模式,能夠消除患者的精神焦慮,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及臨床治療效果。本次將對心血管危重癥患者臥床期間的心理特點進行相應的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研究資料為2018年1月-12月本科室收治的110例心血管危重癥患者,隨機分成常規組(55例)和護理組(55例)同時治療。護理組男33例,女22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59.5±2.4)歲;常規組男36例,女19例,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461.2±1.6)歲;兩組患者均已被確診為心血管危重癥患者;兩組心血管危重癥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征得患者及患者家屬同意。
1.2方法
對兩組心血管危重癥患者同時進行正常藥物治療,針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的普通護理模式,即:①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家屬介紹正常藥物治療的服用方法以及進行手術的注意事項;②了解患者的病史情況并進行記錄存檔;③在患者有需要時,能夠及時找到相應的主治醫生及家屬,做到不拖延患者的病情。
針對護理組患者的心理特點進行個性化心理護理模式,具體做法有:①在患者辦理入院時,護理人員應該陪同患者及家屬進行各種手續的進行,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需求對醫院的環境進行了解[2];②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可以對病房內進行稍微的裝飾點綴,來滿足老年患者對于家的留戀及掛念;③護理人員適應的對老年患者的飲食情況及日常活動進行調整,對患者的家庭狀況等詳細了解,經常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③護理人員可以針對患者建立一個簡易“急救包”,保證在患者病情發生狀況,主治醫生又在診斷其它病人時,第一時間能夠應急的措施。
1.3指標觀察
在心血官危重癥患者治療三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癥狀,并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滿意度調查可按照本院自有調查表進行評分對比:85分及以上,標為非常滿意;65-85分之間,標為滿意;65分及以下,表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數(%)單位進行表示,組間采用x2值檢驗差異性; 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心血管危重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結果。
兩組患者同時治療三個月后,針對不同的護理模式對患者滿意度進行對比。護理組患者的針對心理特點進行的護理模式滿意度(94.55%)顯著優于常規組患者的普通的護理模式滿意度(80.00%)組間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
3 討論
近年來,老年患者的患病率一直在逐步提升。我們除了要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多注意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還要在老年患者進行住院時對其進行呵護備至的護理[3]。心血管危重癥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普通的心管疾病按照醫囑進行住院治療即可,但是一旦心血管疾病患者未能及時就醫,耽誤病情,就會有生命危險。本次觀察研究通過對兩組心血管危重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滿意度進行觀察記錄,同時進行相同的治療方法,表示常規組在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普通的心理護理干預,護理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在患者共同治療三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滿意度進行比較,其中結果顯示:護理組患者的針對心理特點進行的護理模式滿意度(94.55%)顯著優于常規組患者的普通的護理模式滿意度(80.00%),組間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患者住院時,根據患者的心理變化特點進行有針對的護理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還能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給予患者及時的指導,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和希望,及時改善患者的心里狀態,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4],說明對心血管危重癥患者臥床期間的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的護理模式可以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韓燚, 張紅梅, 馮長樂. 護理不良事件上報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的研究進展[J].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9, 5(1):169-172.
[2]蔣云芬, 陳彩翠, 張曉萍. 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存在的風險與對策研究[J]. 醫院管理論壇, 2018, 35(09):55-57.
[3]任紅英. 腦血管病后遺癥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9, 16(01):32-34.
[4]鞏曉紅. 普外科老年患者圍手術期心理特點分析及相關護理對策[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14):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