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越

摘要:目的:探究協同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軀體、心理、生活方式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11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協同護理,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各項數據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ESS、Bathel、FMA及FAC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生活方式有所改善,和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實施協同護理能有效改善其軀體、心理及生活方式,值得使用。
關鍵詞:腦梗死偏癱;協同護理;軀體;心理;生活方式
前言:
目前針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大部分更注重住院期間護理,院外護理被忽視,使患者的功能恢復時間延長,加大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難度。患者出院后同樣需要進行護理,其中協同護理效果顯著,因此本文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采取了協同護理并分析其相應影響,具體如下文所示:
1資料和方法
1.1基線資料
抽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110例,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男:女=30:25例;49-84歲,平均(68.72±5.09)歲;對照組,男:女=32:23例;50-85歲,平均(69.43±5.04)歲。對比2組患者的上述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入院告知、藥物治療護理、出院指導等。觀察組:給予協同護理:(1)全面掌握患者各項情況并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協同護理的目的與意義,在家屬信任的前提下讓其學習、參與并配合到護理的過程中;(2)在患者及患者家屬與醫生溝通的基礎上,根據醫生所提出的治療康復意見來制定符合患者個人的康復計劃與家屬承擔的相應的護理內容,給予家屬針對性指導,鼓勵患者家屬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并教其交流技巧,告之正確使用康復器具的方法,使患者通過科學的訓練進行康復;(3)于患者出院1周后對其進行電話訪問或上門訪問,及時了解患者情況并給予相應康復訓練的指導,對患者疑問給予耐心解答并鼓勵患者通過日記的形式做日常生活記錄,通過定期講座加深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了解與康復技巧的掌握[1];(4)建立患者檔案,告知患者遇任何問題可及時回醫院復診,定期進行電話訪問,采用各項量表進行評估。
1.3觀察指標
通過歐洲腦卒中評分及改良Bathel指數對患者ESS、Bathel評分進行評價;通過Fugl-Meyer運動量表及功能性步行分級來評價FMA、FAC評分;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方式進行記錄。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版本,ESS、Bathel、FMA、FAC評分用()表示,t檢驗。使用“%”表示2組生活方式各項概率,卡方值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護理前后ESS、Bathel評分,見表1:
2.2對比2組患者護理后FMA評分與FAC評分,護理后FMA評分和FAC評分觀察組分別為(26.44±8.22)分、(8.55±4.78)分,對照組分別為(20.17±7.43)分、(6.11±4.18)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2.3就兩組生活方式做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吸煙例數由38例降至10例,飲酒例數由50例降至13例,高鹽飲食例數由30例降至6例;對照組吸煙例數則由36例降至17例,飲酒由47例降至20例,高鹽飲食由28例降至13例,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明顯,P<0.05。
3討論
腦梗死作為臨床中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易導致患者的軀體功能障礙,死亡率與致殘率極高,給患者帶來巨大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因此盡早使其康復、改善其生活質量的意義重大。其中協同護理更多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中,通過護理人員、患者及其家屬的協同合作來提高患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地進行康復訓練與相關護理,從而提高護理質量[2-3]。從本文研究結果中也能證明,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采取協同護理后的各項評分及生活方式均得到改善,以此提高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秦蕾,冀蓁.協同護理模式對偏癱患者軀體、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預[J].職業與健康,2015,31(8):1093-1095.
[2]王燕.協同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0):160-163.
[3]賈秀麗,田榮,程衛寧等.老年腦梗死患者應用協同護理模式干預的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