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張衛衛 李平

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兒肺炎患者中使用專項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兒科醫院接診的小兒肺炎患者中選取120例作為研究觀察對象,使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干預組與參照組,每組為60例,干預組使用專項護理方式,參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式,對比兩組的發熱、憋喘緩解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析患兒對兩種護理方式的依從性。結果: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干預組均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的總依從率分別為96.7%、81.7%,對比兩組護理方式下患兒的依從性,干預組明顯優于參照,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使用專項護理方式可以更加快速緩解小兒肺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并使其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康復護理與治療。
關鍵詞:專項護理;小兒肺炎患者;護理過程
小兒肺炎是一種發病率極高的臨床疾病,在兒科住院患者中占據40%,嚴重影響著兒童的健康質量,其常見表現有發熱、憋喘、濕啰音、咳嗽與氣促等。治療中由于患兒缺乏自主意識和自控能力,要保證護理過程有序推進,應利用相應護理措施提高患兒依從性[1]。本研究重點探討對小兒肺炎患者使用專項護理的效果,現報到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基礎資料
將醫院選取的120例肺炎患兒作為專項護理實施效果觀察目標,設置干預組與參照組,平均每組60例,干預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范圍在0.5~5歲間,平均年齡(2.3±0.6)歲,病程2~8d,平均病程(2.5±0.4)歲。參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范圍是0.4~5歲,平均年齡為(2.3±0.7)歲,病程2~9d,平均病程是(2.5±0.3)歲。比較兩組患兒基礎資料,差異不明顯,且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式,具體來說:保證患兒病房安靜、清潔,并做好病患病情密切觀察工作,若發生異常呼吸問題及時進行吸氧、鎮靜處理,但臨床癥狀嚴重急需進行搶救時,應即刻通知醫師進行處理,防止發生心力衰竭等問題。
干預組在參照組基礎上增加專項護理,具體措施:①健康護理:成立小兒肺炎患者專項護理小組,通過培訓提升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向患者家屬普及肺炎相關知識以及日常護理注意事項,幫助家屬識別病情癥狀,同時安撫其情緒,輔助護理人員完成患兒護理工作[2]。②密切關注患者提升,檢查其呼吸道阻塞情況,及時進行清理,增加患兒身體舒適感和呼吸通暢性。③指導患者家屬安排飲食,以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質食物為主,并根據患兒尿量,控制其每日飲水量。④護理過程中增加與患兒的交流,用輕柔語氣與溫和手法,減少其恐懼感等負面情緒,提高其依從性[3]。
1.3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護理方式下兩組患兒的發熱消退時間、憋喘減輕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消退時間越短護理效果越明顯。
對比兩組患者對患者的依從性,總依從率越高護理方式臨床效果越好,總依從率=(依從+一般)/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將SPSS20.0軟件收集的肺炎患兒護理數據作為作為分析樣本,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法,用率(%)表示計數資料則,用檢驗法驗證數據,若P<0.05,證明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比較兩組患兒護理臨床癥狀消退用時,干預組明顯優于參照組,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對比兩種護理方式下患兒的依從性,干預組總依從率為96.7%,對照組總依從率為81.7%,前者高于后者,兩組差異顯著,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討論
肺炎是臨床呼吸科常見疾病,病發后會影響患者的身體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危機患者生命安全,必須及早進行有效治療,同時利用護理措施優化臨床護理效果[4]。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專項護理方式對肺炎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顯示,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干預組少于參照組,兩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使用專項護理方式可以幫助患兒加快恢復速度。對比兩組患兒對護理人員的依從性,干預組總依從率(96.7%)顯著優于參照組(8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使用專項護理方式可提高患兒的護理配合度,臨床應用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護理肺炎患者時,相較于常規方式,專項護理對疾病的干預效果更加明顯,既可以縮減臨床癥狀存在時間,又可以使患兒更加配合護理人員,應用效果明顯,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屈蕾,王麗.專項護理在小兒肺炎繼發性腹瀉中的干預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01):175-176.
[2]翟穎慧.專項護理在小兒肺炎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9,16(14):95-98.
[3]漆楠楠.小兒肺炎患者采用優質護理的措施和護理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05):93.
[4]葉爾丹.探究小兒肺炎患者采用優質護理的措施和護理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02):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