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雪
摘 要: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如果僅僅將目光局限在文本中,那么師生的視野也只有這么狹窄。課文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更多的是扮演“例子”,從自身拓展開來,讓學生學完之后,有法可依,去自主學習更多類似的或層次更高的文章。
關鍵詞:小古文;文化經典;誦讀;思維辯論
《書戴嵩畫牛》全文篇幅不長,用九十三字記敘了唐朝著名畫家戴嵩的《斗牛圖》中的一“謬處”引發小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處士的“笑而然之”的故事,并揭示了“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文章語言精練,不僅生動刻畫了牧童和杜處士兩個性格鮮明的角色,還畫龍點睛地傳達作者的寫作意圖,可謂充分體現了古文所具備的“微言大義”。
課例呈現
一、預習反饋——讀課題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下面一起讀。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他寫的小古文。(課件出示題目)
二、初讀感知——讀全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先聽老師讀一讀這篇文章。由于這是一篇小古文,同學們不僅要聽準字音,還要把停頓聽清楚了。這是我們讀古文時的重點,也是難點。
(師配樂朗讀)
三、理解文意——抓文眼
(一)“愛”之深
師:每篇小古文,都具有特定的朗讀節奏。這不只是字面意義決定的,還有文字的內涵在影響著它。剛剛我們朗讀了那么多遍,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那你們讀懂文章了嗎?
生:就是非常喜愛的意思。
(二)“笑”之謬
1.牧童之笑,拊掌大“笑”
師:然而,一個小牧童看到了這幅畫卻抱有不同的看法。他是怎么評價這幅畫的呢?
生: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2.處士之笑,“笑”而然之
師:聽了牧童的這番言論,杜處士也笑了,只有四個字——
生:笑而然之。
四、思維辯論——明是非
師:學完課文,我們發現蘇軾這位大文豪也很贊同小牧童的看法,覺得這幅畫不切實際。可是我們后人卻是這樣評價的——
生:牛之野性和兇頑,盡顯筆端。可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細致入微。
五、總結全文——悟真理
師:剛剛同學們針對這幅畫各抒己見,都很有道理。其實,你們知道嗎?不同品種的牛,它們相斗時的動作是有不同的。請讀!
生:兩牛相斗時,多是“尾搐入兩股間”的情形,但也有“掉尾而斗”者。
教學評析
(一)輕攏慢捻抹復挑,讀到深處知多少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在復習導入環節,就必須開始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題目是學生對小古文的第一印象,正確有節奏的朗讀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所以在學生把題目錯讀成“書戴/嵩畫牛”之后,便隨機進行指導,提問是否有其他的讀法,然后引導學生在理解了題目含義的基礎上再把題目的停頓讀準確。老師的范讀可以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掃清楚文字障礙,也能讓整篇文章的節奏感在他們腦中留下一定的印象。指生朗讀的時候,文章的多音字是需要重點關注的,若有認讀障礙,文意理解與朗讀指導是雜糅在一起的,在借助注釋或工具書理解意思后自然能夠朗讀準確了。比如“所寶以百數”中的“數”,讀去聲。不少學生容易讀成入聲。聯系上下文,可發現“數”表示計算,只能讀去聲。同理,小古文的朗讀節奏也是需要在品味文意的基礎上進行:初讀通順,二讀節奏,三讀情感,四讀哲理。
(二)回眸一“笑”百味生,細嚼慢品頓生香
內涵理解要透。本文雖然篇幅短小,但語言凝練,飽含深意,對于沒有古文學習基礎的學生來說,字句準確地翻譯成白話文,或是生動有趣地講述這個故事是很有難度的。如何引導學生在品讀關鍵詞句的基礎上,展開聯想、想象,自然生發對文章中心的理解,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本文教學的過程中,改變了逐字逐句翻譯這種老套的教小古文的方法,抓住第一小節中的“尤所愛”,第二小節中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處士的“笑而然之”兩種不同內涵的笑。這樣“愛之深”與“笑之謬”形成了一種情感上的鮮明對比,在朗讀、理解、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但是古文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這篇文章本身,否則就被桎梏在課文的范例中,跳不出圈,學生的思維力成長終歸有限。“戴嵩畫牛”是一樁千年公案。針對畫中之“謬”,其實,戴嵩并沒有畫錯,牧童說的也有道理,也是存在的現象。不同人看事物的時機不同、角度不同,事物呈現的面貌自然有所不同。這是人類思維認知力的發展與磨礪,也是訓練學生閱讀文章思維力的重要角度。不迷信、不從眾,跳出文章來學文章。這塊的思維訓練亦被定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思維辯論要明。《書戴嵩畫牛》這篇文言文在初步設計的時候,遵循的是常態教學的模式——朗讀、釋義、分析、演繹。一步一印,踏踏實實,教學目標也都達到了,但總感覺缺了點什么。是亮點,是靈魂!最初的課堂設計將釋義與閱讀分割開來教學,違背了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讀準”的學習規律,將本來有趣的小古文變得平淡無奇。學到后來的演一演,學生已經被磨光了興趣和好奇,完全是配合教師的教案在一步一跟。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如果僅僅將目光局限在文本中,那么師生的視野也只有這么狹窄。課文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更多的是扮演“例子”,從自身拓展開來,讓學生學完之后,有法可依,去自主學習更多類似的或層次更高的文章。
但是思辨力的塑造需要建立在理解力的基礎上。所以為了達到思維辯論的最高目標,在前文指導朗讀和理解文意的時候進行了長時間的鋪墊,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文章的意思和內涵:第一小節抓住“尤所愛”,學生通過文本朗讀、聯想想象等方式,理解了杜處士對《斗牛圖》的“愛之深”。第二小節抓“謬”和“笑”,學生又通過朗讀表演的形式揣摩出牧童和處士兩種不同內涵的笑,深刻領悟“笑之謬”。學生思維產生了“愛之深”與“笑之謬”的鮮明對比,并為“《斗牛圖》究竟是不是一幅佳作”的思考做好了鋪墊。最終“佳作否?謬作否?”的辯論精彩紛呈,學生各抒己見,感悟豐滿而真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真理便水到渠成。
古文,正襟危坐地讀,是為了懂;站起來讀,才是為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