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招桂
摘 ?要: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科學性文章,教學中會涉及許多跟科學學科有關的知識,因此,我們要加強小學語文與科學學科課程資源的整合,讓語文與科學牽手。但是就目前的教學現狀而言,很多科學性的文章的教學仍然停留在語文知識教學的層面,導致知識鏈斷接,甚至是背道而馳的現象。如何解決這一現象,筆者從四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語文;科學;課程資源;整合
語文誤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標準要求語文老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整合語文課程資源,靈活巧妙地運用教材,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生活處處皆語文,根據大語文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小科學課的資源,讓語文課和科學課資源共生,相輔相成。
細看小學語文教材,我們會發現教材中有許多科學性文章,基本每冊都有涉及跟科學學科有關的知識,如部編版的二上第一單元,安排了《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三篇課文,這些文章以不同的體裁,向學生講述著科學知識。因此,讓小學語文與小學科學牽手,將小學語文與科學學科課程資源的進行整合,有利于學生建構語文與科學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研究事物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有利于激發教師的創造力。那怎樣才能更有效地整合語文和科學這兩者的課程資源進行教學,實現兩門課程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呢?
一、研讀教材,建立語文與科學的知識聯系點
筆者翻閱了小學語文以及小學科學3~6年級的所有教材,也閱讀了相關聯課文的教輔資料,發現這兩門學科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教學目標上都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的時候這些有關聯的課文都是以單元的形式出現的。
二、利用科學知識,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此話不假。一個人若是對某項工作感興趣了,哪怕是越苦越累,他都不會厭倦,而且樂此不疲。老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閱讀期待。很多科普類課文在課堂教學中都有良好的契機。如《蝙蝠與雷達》這篇科普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在教學時,我先板書“蝙蝠”一詞,讓學生談談對蝙蝠的了解,再板書“雷達”一詞,問學生什么是雷達?因為學生對雷達的了解相對薄弱,于是出現有關雷達的圖片與資料,最后完善板書,補充上“和”,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雷達是一種“電子設備”,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物,作者卻用一個“和”字,把它們聯系在一起,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他們會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從而達到了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三、利用科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目前,大部分語文教師關注的是自己任教學科本學段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對于任教學科中涉及科學的學科知識知之甚少,由此必然會出現小學語文與小學科學知識不能自然銜接與互相利用的現象,因而有必要把兩者進行有效整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四、利用科學活動,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習作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板塊。但多數語文老師對學生的習作感到無奈,他們的習作言之無物、言之無序。觀察是思維的基礎,記錄是思維的再現。小學科學為學生習作提供了更多的寫作素材。教學時可以與科學學科的實踐活動有效整合,豐富學生的寫作題材,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1.課堂教學與課外觀察相結合豐富習作素材
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會涉及習作教學的相關內容與技巧,但是課堂教學的時間以及內容都是有限的,況且很多學生對課文中老生常談的寫作內容沒有絲毫興趣。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課文的寫作特點,設計一個與之相關的有趣的課外習作題材,如學習了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之后,我們可以充分發揮科學課上的相關知識,與科學學科中學到的種植小豆芽這一實驗相結合,通過一系列的課外觀察寫觀察日記,既激發了孩子的寫作興趣又復習了科學的相關知識點,一箭雙雕。
2.培養科學的觀察方法,使習作更加有序
語文課堂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有序地觀察,而科學上也要求學生遵循一定的順序進行細致的觀察,還要求觀察實驗操作的每一步驟。內容全面,細致有序。在進行習作教學時我們也要引導學生觀察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氣味等特點然后進行具體地描述。
3.實驗操作、實驗現象與習作訓練相結合豐富寫作題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常常會伴隨很多的科學實驗以及科學現象。這些科學實驗與科學現象都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因此,在這些過程中我們可以乘機滲透語文習作方面的教學,既加深了印象又鍛煉了習作能力。當科學上開展科學實驗后,我們讓學生去寫一寫作文。當然,我們自己也可根據科學知識,設計一些科學實驗,來豐富學生的習作題材。如學習科學“拱”的知識后,我們讓學生捏捏雞蛋,寫一寫作文《捏不破的雞蛋》。利用百分之七十濃度的酒精來燒手帕,寫寫《燒不壞的手帕》;讓學生猜猜將50毫升的酒精和50毫升的水倒在一起,會是幾毫升,寫寫《50+50=?》。學生的經歷豐富了,寫作素材也多了,寫出來的作文更加生動,有條理性,語言也更準確了。
總之,為適應課程的綜合性要求,我們要有大語文觀,要學會靈活地處理教材和教學過程,注重語文與科學的有機整合,讓語文與科學牽手,做到語文中滲透科學,科學中有語文,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2011.
[2]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2011.
[3]張永清.小學科學課與語文課學科整合的幾點做法[J].課外語文,2014(03).
[4]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學用書[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