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的號角已然吹響,經濟建設一路高歌猛進,與之相適宜的思想建設也需緊跟在側?!督o理想一點時間》一書借多家雜文的時事點評予以讀者多重的感官沖擊,從而吸引讀者關注現下社會狀況,反思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書中的部分博文讓我思慮良多,故列出時代三問對博文所闡述的時事現象進行深入探討。
一、嶄新時代的信仰之問
書中多篇雜文都與“信仰”的命題有關,展現在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們思想建設在信仰版塊的缺失和滯后。葛劍雄先生把國人信仰置于歷史長河中,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審視國人的信仰變遷史。而在我看來,信仰是帶有理性色彩的產物,是思想自由化下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敬畏意識??档孪壬凇都兇饫硇耘小分刑峒啊拔晃疑险?,燦若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蹦苄纬蛇@種觀念的大背景,是個人自身的敬畏意識,即信仰使然。
徐賁先生提到一個新詞語“懷疑時代”,是指當今社會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難題打擊了部分人對于信仰的堅守。經濟高度發展的嶄新時代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商業社會,利益至上與信仰堅守成為“懷疑”的核心。信仰更多仰仗的是個人內心的道德感和敬畏感,是長時間的作用產物;而利益則是短時間能帶來明顯收益的“香餑餑”。在這樣的“大餡餅”之前,肯定有人選擇后者而把信仰拋諸腦后,這是個人信仰感不強的結果。身處這樣的“懷疑時代”,我們需要建立怎樣的信仰?我想,這個信仰必然是要堅定的,帶有先進性的,有敬畏意識的,帶理性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仰很好的迎合了我們對信仰的要求。
而要培養堅定的信仰,離不開個人對普世價值觀的認可,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離不開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因此,我們接受各種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思想品德課程,也重視五花八門的社會實踐活動。此外,也需形成一種不動搖信仰的觀念,批判性地看待信仰在這個懷疑時代所遇到的詰難,要用歷史的眼光去包容信仰之光未輻射到的角落。要知道,社會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進步發展的,而堅定的信仰也是處在不斷的發展當中。
二、焦躁時代的理想之問
也有雜文牽涉了“理想”的命題。在我看來,它們所描繪的社會現狀都可用“焦躁”概括。焦躁呈現在我們一生都處在“趕路”的狀態——趕著贏在起跑線,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班,唯恐與其他小孩拉開差距;趕著找一份好工作,尋求安樂穩定的生存狀態;急著去結婚生子,謀得俗世人情的一份心安……一生的時間那么短暫,我們要分階段地按部就班的完成“社會習慣”主導的任務,我們怎么能不焦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晃蕩”的聲音好比警鐘,警鐘長鳴,帶來的是約束感和自律性。積極的一面是讓更多人按部就班的完成基本生活的需要,消極的一面是讓一部分需要時間去醞釀的理想失去了存在的可能?!盎问幥啻骸闭娴氖且环N晃蕩嗎?其實不然,側面觀之,這是社會與自我價值的實現。以簡單的文物修復、歷史考古研究為例子,若以畢業后直接就業為導向,這類對文化價值意義重大的技藝、學術研究便不符合需求。除此之外,各類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現實收益較少的職業也成為“晃蕩”。這容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當價值意義大于經濟收益的工作不被世俗意義所接受,當人們一擁而上地選擇“庸常生活”,這個社會就會了無生機,喪失了動力因子。“詩和遠方”只能化為頭腦中的念想,長時間無收益的山區支教只能成為少部分人的選擇……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因而我們都要“給理想一點時間”。
理想的實現是精神的愉悅和豐富,失去對理想的追求,一生就會變成精神的不毛之地。由此,理想是要樹立的。那應樹立怎樣的理想呢?我認為是以“為他人造?!睘樯?。理想是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作為新青年的一份子,我們在確立自身遠大理想的時候,就需要考慮理想實現對這個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傾向。
三、輝煌時代的苦難之問
“愛國”和“苦難”是不能離開的關鍵詞。我們現處的時代,國家綜合國力強盛,國際地位提升,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獨特的“中國魅力”。毋庸置疑,我們處在一個國家實力高度騰飛的輝煌時代,而在這種“輝煌”之下,部分人已經忘記了國家從前的“苦難”。當“苦難”化為歷史書上冰冷的故事,當一切殘忍的罪行都可被原諒,時代青年就會失去“憂患意識”,沉溺在美夢當中,“好了傷疤忘了痛”。擺脫了歷史“苦難”的沉痛負擔,失去了架構這個世界的基本點,真實的歷史被后人的言論涂抹,則失去了“苦難”本身的意義。由此,苦難是不能被抹去的,過來人應真實地記錄。
而“苦難教育”則是“苦難”衍生出來的詞語,博文中援引的是一種“苦難崇拜”,個人則更傾向于“苦難教育”。經歷過苦難的人未被壓垮的人,因鍛煉而更堅強,更堅毅,獲得個人能力的提升。這是苦難教育的一方面——不畏懼苦難,直面苦難所帶來的歷練而謀取自強;而另一方面,則是苦難教育帶來的憂患意識,比如近代史上那段慘痛的被入侵的過往,讓我們不忘增強自身實力,從而維護國家政權的穩定,國家主權不被侵害……“苦難教育”是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讓人不忘記苦難和帶來苦難的源頭,永遠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
綜上,通過《給理想一點時間》這本書,我對當代社會的時事現象進行了深刻思考和細致探索。誠然,上文所提及的信仰之問、理想之問、苦難之問的理解仍處在初步探索的層面,更多的體悟和時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是要落實到實踐當中,讓信仰、理想、苦難的解答得到切實地安放!
作者簡介
蔡冬麗(1998—),女,漢族,廣東佛山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7級本科生,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