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固本立校,科技為先,德育為重。在踐行十九大教育精神的基礎上,教師要牢固樹立以科教育人為宗旨的前沿高標意識,接軌國際教育發展形勢,高標立體對位,以發展、培育全面的人為首要目的。要立足基礎教育視角,進行基礎教育視野下的課程整合,構建新型課程體系,找準基礎教育當中STEM課程的切入點,在實踐中探索新的路徑,謀求新的發展。
一、STEM教育介紹
STEM教育整合了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四門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通過有效的融合,提升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真正地體會情境中更具有現實意義的學習。目前,發達國家的融合性學科教育非常普遍,并逐漸趨于教育的自然化樣態,培養綜合性的普遍高端人才成為前沿教育的新視角,其中,芬蘭的STEM教育在發展中相對成熟,在發展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展。隨著各種元素的多元擴展,STEM日漸壯大,逐漸發展為STEAM、STREAM、STEM+。
STEM教育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近年來,大家對STEM有了新的定義和認識,結合社會的發展趨勢,打破了原始勞動力的定義,引領新生勞動力的生成,把STEM教育作為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戰略人才手段。目前,西方國家尤為重視對STEM人才的培養,已經將STEM納入社會科學的范疇。
二、STEM教育的內涵和外延
STEM教育雖然是多學科融合,但也并非是拼盤式的融合,更不是簡單的制造機器人、3D打印等,它是前沿的教育方式,當然,它也取代不了分科式學習。它是以非知識為核心,以項目式學習為形式的一種培養全面的人的一種教育模式,也可以理解為教育方法,以解決真實問題為內容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如何制造帶有中國味道的STEM教育,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既不可以照搬照抄,也不可以閉門造車。我們現行的基礎教育體系,課程分工明確,領域明晰,有很強的專業管控的能力,這是我們的優勢,但同時也暴露了我們的短板。我們專業知識背景統一,隨之而來的是人才知識背景呈現集約化形態,形成了呈流線式的精準的知識線條,而非交叉式的形態,導致我們知識融合資源的匱乏,在基礎教育的陣地里,缺乏廣泛的融合課程,這些都是我們未來課改的前沿性問題。
三、社會發展的趨勢
未來是電子一體化的科技時代,有科技就可以占領高地,就部分領域而言,我們由最原始的人工勞動進步為“互聯網+”時代,也就是說我們要面臨的是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型的時代。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深度學習、深度探究、深度解決基本生活能力的問題,當下的基礎教育雖然普及,但立足未來的應急意識并不強烈。
國際形勢風云詭譎,提高國際競爭力無疑是提高人才競爭力,我們在現行的基礎教育中,應該強化競爭的意識,優化我們的競爭機制,以實際需要的評價來應對緊張的發展局勢,趨同人才發展的意識,拓寬STEM教育實施、發展的渠道,提高全民的STEM教育意識,立足發展,正確認識現實需要。
四、知識本體的發展需要
我們對知識的認識,不應該停留在當下問題是什么、它是什么、應該怎樣做。而是為什么、為什么這樣做、還有什么可能、還能怎樣做,這是有本質區別的。解決實際問題,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嚴峻考驗,是對知識本體的極峻挑戰。我們可以進行超目標和綱要的教學,因為實際問題和困難遠遠超乎想象。比如我們沒有辦法對一年級的孩子講解錫箔紙的密度、特性,沒有辦法對黑紙、白紙和錫箔紙進行密度、保溫的分析,我們卻可以通過STEM的課程設置,讓他們有實際的分辨,這就改變了原始的課層結構,為后續深度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基礎教育當中,我們可以很好地實現知識的精準對位,但我們很難實現對知識本體深刻的提拉和拓展,我們可能需要創設很多情境,可能需要做很多引入型的準備,這和STEM教育的模式比起來,就略顯笨重了。STEM教育在實際問題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更傾向于實際,更偏重于解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會自發地對學科領域內或者學科領域外的問題進行探究、質疑、試驗、自我修正,這樣不僅是對知識本體發展的一種基礎探索,更促進了學生能力的提升。這種提升是隱形的,打破了固化式的原始壁壘,強調了過程中的自然啟發,強調了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無疑落實了我們推崇的過程化教學,符合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
五、德育發展的必然需求
STEM教育是培養全面的人的試錯教育,體現在所有的過程細節當中。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無限制地提高學生的抗擊打能力和韌性。在反復試驗的過程中,無數次指導失敗、試驗失敗、在團隊中的角色失敗,都是對參與者的心理和行動力的極限挑戰。這種德育的強大功能,不可忽視。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是必然存在和需要面對的,也是我們作為矛盾主體承認客觀事實的基本原則。無論是經歷成功或者是失敗,都是對人的品格的一種考驗,STEM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從根基抓起,從基礎進行培育,對人格進行塑造,成果絕非是成績和固化的評價可以替代的。
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中,行動是主導,做的最高境界是創造。”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高校、企業、個人、一線教育者對STEM教育的理解各有不同,誠然,在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有掣肘和沖突,步履維艱。但筆者相信,只要從娃娃抓起,在教育過程中滲透STEM元素,將這種學習方法進行試用,對受教育者來說也是一種收獲,在教育實踐中創生新的元素,這也是STEM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