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 姚碩
幼兒期是創造性思維萌芽階段。對幼兒進行創造力的教育主要指對兒童創造潛能的保護。美育是實現兒童創造力教育的渾然天成的途徑。美育過程中幼兒感受性和直覺處于敏銳狀態,有利于在審美實踐和創造活動中出現寶貴的求異思維,為日后幼兒創造力的順利開花、結果打下良好的基礎。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幼兒儲存了豐富的表象和感受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實踐。教師對兒童的創想要多多鼓勵和肯定,不以簡單的“好與不好”來評判,應把價值落在幼兒是否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是否積極參與創新過程以及是否享受創造過程中的快樂等方面。
創造力培養的重要作用
在當代教育理念體系中,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時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創新教育不可忽視的部分,離開了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就談不上創新教育。
由于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其創造力不是體現在對實物或技術的發明創造上,而是主要表現為創造力的“潛伏”狀態和“萌芽”狀態。可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生出的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也可能只是充滿想象的靈感。
但盡管幼兒的創造力暫時不能創造什么價值,卻也是非常寶貴的。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引用日本學者木村久的“潛能遞減法則”, 認為兒童具有的創新潛能只是一種“可能能力”, 若得不到及時開發,就會產生“遞減現象”。
對幼兒實施創造教育,主要作用于兒童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啟發和保護,鼓勵和肯定兒童的創造意識和行為,這是對兒童創造力的內在動力的建設。只有積極對幼兒進行創新教育,幼兒的創造力才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開花和結果。
美育是實現創新教育的良好途徑
美育具有開發人的創新意識、加強實踐能力的功能,美育的內容也決定了實施美育必須在自然實踐中、育人的交往中才能得以開展。也正是如此,美育可以說是實現創新教育的良好途徑。
幼兒美育的含義 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幼兒美育可以簡單理解成與幼兒審美有關的教育,它包括但不限于兒童的美術教育,一切引起美感的事物和活動都是美育活動的素材和途徑。比如音樂,比如文學,比如大自然等等。
美育是實現“順幼兒天性而為”的創新教育的良好途徑 幼兒美育的過程不僅培養幼兒的審美體驗,更會使兒童的創造力思維自然而然地變得活躍起來。這是因為由于兒童創造力的表現主要是充滿想象的念頭和靈感,所以它的產生可以不依賴于任何的技巧,但要以良好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為基礎。而美育的目標、素材以及過程,都以發展幼兒感受力和想象力為重要目標。
比如,帶孩子去野外感受大自然的美:青青的竹林、潺潺的溪流,或者振翅的飛鳥、靜謐的落日等等,在豐富的聲、色、時、空中幼兒的心情放松而開闊,很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各種感受,發散性思維會表現得更靈活,從而更好地促進創新型思維的產生。
更令兒童受益的是,在美育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各種豐富的表象也是實現想象和創造的基礎。創造力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通過觀察,幼兒獲得了形象化的表象,這令幼兒可以充分地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頭腦中將各種表象自由組合、變形,創造出獨屬于兒童的奇特又夢幻的世界。
美育為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 近代著名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說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幼兒美育目標中的審美體驗,不僅指向對“外在美”的欣賞,同樣包含對“內在美”的認知。美育中建立起來的對精神、品格的品鑒和認同可以為幼兒創新思維的走向保駕護航,不偏離“真”與“善”的軌道。
注意事項
美育中的創新教育過程,最主要的是給幼兒充分地心理自由。要肯定幼兒敏銳的感覺,不輕易否定幼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
如在某次藝術創作中,一位小朋友欣賞另一位小朋友畫面上的太陽,說:“為什么要把球放在樹上呢?球怎么會跑到樹上呢?”
這個時候筆者作為教師并沒有指出他的“錯誤”,因為“一形多物”。此時此刻,這個“形”在孩子眼里就是球的象征,其實并沒有錯。而保護兒童的這種聯想尤其重要,這會有助于兒童真實而自由的進行想象和形象創造。
每個兒童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曾經這樣評價:(兒童的創造力)即使是瞬間的,也是燦爛的;即使是粗淺的,也是可貴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做一把開啟幼兒創新潛能的金鑰匙,以美育為兒童創造力培養的途徑,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幼兒的奇思妙想,朝著培養充滿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兒童這一目標前進。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金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