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元 周開軍
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主張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將課堂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物理環境延伸到網絡虛擬環境,創建具有一定智慧(如感知、推理、輔助決策)、多元評價、個性服務的學習時空環境。東北師范大學鐘紹春教授提出,智慧課堂應以主動、輕松愉快、高質高效和提升學生智慧為根本目標。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智慧課堂集合了多種教學媒體以及豐富教學資源等軟硬件設施,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彌補常規教學短板,短時高效完成深度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在生物學新課改不斷深入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理解生命的特征”是值得每位生物教師深入研究的課題。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滲透和發展,“讓生物課堂智慧、高效起來”已不再是空想。在初中生物課堂上,筆者嘗試利用ipad設備帶領學生探究微觀、抽象的生命世界,借助智慧課堂線上、線下完美對接的方式打造高效課堂,實現深度教學。下面,以《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一課為例,談對智慧課堂下的生物教學做的初步探究。
本課例在常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一課中,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繪制細胞簡圖。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先演示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學生記憶后再多次練習,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這樣的實驗課步驟多,容量大,難管理,效果差。很多學生由于操作問題根本看不清顯微物像,這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與“通過現象認識生命的本質特征”教學目標相背離。為此,筆者摒棄了傳統教學模式,選擇利用智慧課堂平臺打造高效、有深度的生物實驗課。
利用智慧課堂解決問題的思路
課前錄制微課,通過智慧平臺推送,讓學生反復觀看熟悉實驗操作步驟 實驗課是學生既興奮又恐慌的課型,一個操作步驟的錯誤很可能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所以,必須保證實驗課的秩序井然和操作規范。要做到這兩點就要以學生熟悉實驗操作規程為前提,因此教師的演示操作必不可少。“制作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的演示視頻網絡上有現成的,但這些視頻往往背景過于嚴肅,色彩較為單調,語調也有失活潑。讓學生面對這樣的畫面多次重復觀看,他們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而如果是自己的老師出現在畫面里,用熟悉的聲音講解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并且不時地留個小問題或設個小破綻,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筆者利用ipad錄制“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演示視頻,并設置“以下哪個步驟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等小問題。再于實驗前一天制作好微課,通過智慧課堂發布作業的方式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反復觀看,思考微課中的問題,熟悉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及步驟,以備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正確操作完成實驗。
課上利用智慧課堂一鍵同屏,實時拍攝投影操作典范及顯微物像 在《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課堂上,經過前一天的微課學習,大部分學生都已熟悉操作步驟,現在需要的就是實地練習了。如何將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呈現出來,以供大家參考借鑒呢?筆者通過智慧課堂實時拍攝、一鍵同屏技術,將學生操作中的典范呈現出來。其他同學在參考了別人成功或失敗的做法后,都明白了操作要點,很快掌握了實驗技巧。由于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是一個人觀察,并不能讓所有學生同時看到一個細胞,這給大家識別植物細胞的結構帶來了不便。此時,數碼顯微鏡和同屏技術的應用,卻可以讓這個難題迎刃而解。筆者利用數碼顯微鏡將臨時裝片中的植物細胞投影到大屏幕中,微小的細胞瞬間“長大了”,使學生直面活生生微觀世界。相比課本上的圖片,數碼顯微投影的畫面非常清晰,它給學生帶來了直觀的視覺刺激。這時的教師無需強調“好好聽課,認真觀察”,學生自會帶著熱情和興奮參與到觀察活動中去。面對同一個物像,學生們一起識別細胞結構,表達交流,避免了因物像差異造成錯誤認知。由此可見,智慧課堂上對數字化儀器的使用,給學生帶來的是一場充滿愉悅和幸福感的視覺盛宴,而這場視覺盛宴必將有助于深度學習的展開。
課下及時推送習題及拓展資料,課堂延伸至課下,師生互動、趁熱打鐵,滿足不同學力學生的需求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通過練習及時復習新知是強化記憶的有效方式。而實驗課由于程序復雜,課上時間相對比較緊迫,隨堂鞏固練習會比較受限制。在課后,及時通過智慧課堂平臺推送習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根據建構主義觀點,及時的練習和閱讀拓展資料,可幫助學生把外部環境中的知識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促進學生自身的不斷豐富、提高和發展。智慧課堂平臺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及時推送習題及拓展資料,將線上線下的學習交流完美結合,打造深度學習的生物課堂。
【文章出自作者省級電教課題《信息技術支持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研究案例】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西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