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新香
我們生活在信息快,網絡高速發展的美好時代,學生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網絡信息已經滲透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但同時它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煩惱。尤其對我們的一些初中學生----他們無法抑制網絡對他們的誘惑而迷上了網絡上的游戲、黃色和反動信息,誤入歧途,道德失范。有的學生厭學、輟學,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21世紀是網絡高速發展,它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普及了網絡,每家每戶都有網絡電視、網絡手機,到處都有Wifi信號。從牙牙學語的孩子到80多歲的老人都會利用網絡來玩。網絡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方便,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一系列的災難,尤其是我們的初中學生,那么如何在無處不在的網絡下對我們的農村學生進行健康的德育教育呢?
一、現狀分析
我在農村當班主任已經20多年,看到大多數農村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戚看管。同時,這些留守兒童中有些還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的性格非常孤僻,甚至有點走極端。現在我們班共48名學生,其中40名留守學生,10名同學是單親家庭。而48名同學都有手機(智能手機),他們不是用手機與家人聯系,也不是用手機利用在學習上,而是成天利用來上網與朋友閑聊或玩網絡游戲。
二、讓學生們正確認識網絡并正確進行德育教育
網絡已經普及到了每個學校、每個家庭、每個角落,每個人幾乎都離不開網絡,學生們中有一群特殊的群體——網民。有的學生從網上接觸了一些黃色、反動信息,道德失范從而走上犯罪道路,有人提出強制學生離開網絡。網絡真的那么可怕嗎?網絡難道是德育工作的煞星嗎?其實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帶來了諸多麻煩,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好處。因此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學生認識網絡,正確的認識網絡,好好的利用這把“劍”。
案例:在這學期開校初,我就在班級里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希望學生能在這個平臺上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或與老師私聊。包括對班級的管理、對班主任的管理要求、班委干部的意見提出、作業的布置等等。我的話立竿見影,第二天微信群里的信息滿滿的。老師,你對我們太嚴厲了,請對我們多多的微笑。有的班委干部沒有擔當,沒有責任感,希望能換掉。老師,我們每天得作業太多,能不能少些。今天我們歷史課老師太啰嗦,拖堂4分鐘。
反思:大家知道德育工作往往是一言堂,即使是最民主的老師,也不可能使學生知無不言,因此,教師“受蔽”是常事。但是,如果運用網絡中的功能,則可以彌補傳統德育中的弱點。這樣能充分縮短師生間的心里距離,消除教師職業所賦予的權威給學生帶來的威壓感,這樣學生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意見,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三、運用網絡對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德育教育
(1)主題班會。我們知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嚴肅的,學生往往產生一種壓抑感,而這樣的教育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有的班主任老師也會為德育教育編排一些活動,演出校園劇,開展討論,才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學生的學習時間緊,要充分保證這些活動的開展,難度非常大。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模擬德育教育中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的社會生活中開展道德實踐,既具有強烈的娛樂性,又有相對真實姓,而且可以節約不少時間。
(2)有關德育教育的宣傳工作。在傳統的德育教育中,教師常常叫學生利用黑板報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這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次只有幾個版面的內容,宣傳的內容太少。如果我們充分利用網絡來進行宣傳,那么學生學到的東西就更多了,我們可以每天3分鐘的時間用網絡對學是進行德育教育(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這樣一來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就更清晰。漸漸地學生就會慢慢地遠離不正當的網絡世界。
(3)網絡學習和溝通。現在是網絡時代,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去學習。像“安全教育平臺的網絡學習”,讓學生每周在網絡上進行學習,了解安全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有效的學科學習。
利用網絡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可以給父母交流,匯報學習和生活情況。也可以與同學、朋友進行正常的交流。
四、有效控制網絡的策略
我們都知道,網絡獨特的交流方式與學生的好奇、樂于幻想、追求獨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網絡使得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之下獲得了更廣泛的自由空間。那些繽紛多彩的信息放在學生的面前,使得學生無法控制。表現出1、上網成癮 2、過渡的玩網絡游戲而無法自拔 。3、網上交友。這樣就會讓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而長時間的網絡游戲也會給學生身體上造成極大的危害,導致學生生理失調、內分泌紊亂、 神經系統節律破壞等。因此會患一些近視,脊椎病、缺鐵性貧血等。
案例:同學高強,因長期在家玩手機游戲直到深夜而忘吃飯,結果導致每天到學校就是睡覺,身體瘦弱。
反思:導致這樣的結果我們的家長有非常大的監管責任,但同時學校對該學生的有正確的引導責任。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應該對學生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1、培養學生是非的判斷能力。
2、讓學生學會多元化的價值觀,形成對網絡正確的道德認識,養成道德自律。
3、要加大網絡立法力度,有效的預防學生犯罪。
4、加強對家長對網絡的正確認識。
5、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監督對學生健康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