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永 田煒
摘要:幼小銜接對于幼兒來說意味著邁入人生另外一個階段,因此,在這個重要階段,教師應當改變教育方法,以“家園共育”的方式引導幼兒快速適應學習環境。幼小銜接的有效性能夠為幼兒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因而教師與家長要相互配合,以“家園共育”為重要策略,提高幼兒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小銜接;教學方法
幼兒園在開展各項活動時離不開家庭的支持,而在幼小銜接這一重要階段,教師應當與家長積極溝通,通過相互理解、共同支持等方式,提高“家園共育”的有效性。“家園共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幼兒在新環境下的不適心理,以積極的態度融人小學學習、生活。
一、正視自身位置重視溝通交流
在幼小銜接階段應用“家園共育”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目標時應當要求家長與幼兒園建立平等的合作關系,家長與幼兒園在幼小銜接階段只有相互理解,以良好溝通與交流構筑信任的橋梁,才能充分發揮“家園共育”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家園共育”中應當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以現代化教學理念為前提,轉換自身角色,以良好的溝通方式與每一位幼兒的家長進行有效溝通,通過真誠與耐心的態度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
例如,隨著現代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多數幼兒園在其內部都設立了與“家長委員會”類似的組織機構,教師利用組織家委這一平臺與家長積極溝通討論,通過對意見與建議的聽取與學習,為后續各項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幼兒園還應當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為家長和教師溝通提供有利的條件,只有保障溝通渠道的暢通性,才能夠使家長及時了解幼兒現階段的學習情況,而教師也能依據家長的反饋了解幼兒的日常生活習慣,通過有效交流,實現“家園共育”。
現階段,幼兒的教育管理應當以建立正確的教育共識為前提,通過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調整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心態。
二、提升教育素養培養幼兒意識
教師與家長作為“家園共育”策略的承接者,兩者在應用教育策略時應當加強學習,只有正確了解幼兒培養及幼小銜接階段的專業知識,掌握相關技能,才能在教育中展現自身觀念,實現教育目標。幫助幼兒在各個層面形成良好的品質是幼小銜接這一階段的重要教學目標,教師與家長要重視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不斷強化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平等的地位尊重幼兒的個性化發展,以耐心與包容傾聽幼兒的內心。教師利用自身專業能力解決幼兒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而家長則根據自身豐富的育兒經驗,提升幼兒的生活體驗,通過“家校”的共同配合,為各項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有利條件。
除此之外,“家園共育”應當重視幼兒的藝術培養,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與獨立意識,使幼兒在學習與生活中依據有效的教學引導,提升自我保護意識。例如,教師在教學中為幼兒設置情景,引導幼兒理解“紅綠燈、緊急聯系人”的意思,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能夠使其積極自主地完成分內任務。而教師與家長針對幼兒的表現予以積極評價,通過真切的話語,樹立幼兒的學習自信,使幼兒在不斷學習與合作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形成一致觀念互通教育方法
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教師與家長在教學中應當轉變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發展幼兒的個性,實現自由成長。教師在幼兒園教育中應當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將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作為現階段的教學目標,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則應當將幼兒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思想或技能教導,引導幼兒學習跨階段知識,使幼兒具備良好的學習意識,從而緩解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不適心理。
除此之外,在“家園共育”中教師與家長應當共同關注幼兒的內心狀態,尊重幼兒的自身意愿,避免因過于強勢而使幼兒產生抵觸心理。例如,教師應在幼兒園教學中重視生活化內容,為幼兒創設熟悉的生活場景,使幼兒能夠在熟悉的場景內積極學習;教師依據現階段幼兒的成長規律,利用其好奇心理,開展任務教學,利用趣味性引導幼兒積極進行課堂活動。只有重視與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才能夠正確選擇教學載體,從而激發幼兒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科學的教育方法是實現“家園共育”策略有效性的前提,而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教學方法是互通有無的,只有保證幼兒學習的有序性,才能為其度過幼小銜接階段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補充教學內容豐富幼兒體驗
“家園共育”策略的應用應當正視幼兒園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同支出,兩者內容各有側重,但異曲同T。對于幼兒而言,獨立思考能力與學習能力是幼小銜接階段的重要內容,但在幼兒園教學中實行的是小班制教學,教師在教學中難免有失偏頗,因此,家庭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輔助,應幫助教師拓展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知識點的延續實現共同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相互補充能夠實現教學內容的具體化,利用科學的教學手段融合生活經驗,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與家長應當將思想品德教育作為重點內容,堅持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
幼兒園以多樣化教學為基礎,鼓勵家庭教育跟隨園內節奏,避免因分歧而造成幼兒知識脫節,改變家長的教學思想,只有尊重幼兒的學習意見,才能兼顧其學習情況,家長應當正視自身教育不足的地方,以多元化教學手段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教師與家長作為幼兒在成長階段的重要引導者,幼兒對二者有極強的依賴性,因此,教師與家長應當共同配合,通過對幼兒發展的科學規劃,提高幼小銜接階段學習的有效性,豐富幼兒的生活體驗,為其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與家長應當積極參與到幼兒的教學學習與生活中,并以此為契機增進雙方交流,為實現“家園共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重視家庭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幼兒的第一所“幼兒園”是家庭,幼兒的發展也始于家庭,因而,家長的言行對幼兒有著示范性的作用。幼兒良好的品質及個性與家庭教育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雖然每個幼兒各有天賦,但能夠充分發展自身能力與其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在幼小銜接T作中重視“家園共育”,正視家庭的作用能夠幫助幼兒實現良好發展。除在幼小銜接中正確認識家庭的重要作用外,還應當轉變教育觀念,形成教育合力,在應用“家園共育”策略時應當發揮家庭與幼兒園自身的作用與價值,通過正確的教育觀念,采用科學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則,為幼兒的終身學習提供有利條件。
教學理念的不同會使幼兒在其學習與發展中對學生產生不同的理解,而這也是影響幼兒未來學習態度的重要因素。尊重幼兒,使其在發揮自身權利的同時受到尊重,并根據幼兒的成長規律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幼兒在舒適且安全的環境中能夠發揮自身特性,依據內心喜愛的方式參與游戲、活動,在不斷的學習中豐富自身的體驗,掌握各項技能。只有充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才能激發其學習熱情,通過精心創設的教學環境,解決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出現的所有問題。因此,要重視教學方法與指導方式的應用,形成教育合力,教師與家長應轉變自身觀念,建立正確的教育觀,以有效指導推進“家園共育”,提升幼小銜接的有效性。
六、結語
教師與家長在幼小銜接階段承載著十分重要的任務。只有雙方積極配合,通過有效的溝通交流,形成正確的教育共識,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與合作意識,才能通過“家園共育”實現幼小銜接階段的教學目的。
注: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引領家園共育助力幼小銜接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811)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楊菲)
參考文獻:
[1]尹逸萍.淺論如何利用“家園共育”促進幼小銜接[J].課程教育研究,2019(6).
[2]王建玲.“家園共育”——做好幼小銜接的渠道[J].學周刊,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