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平
摘要:學校作為國民教育的主要陣地,要想成為創新人才的搖籃,就必須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從根本上轉變教育理念,實施創新教育。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并切實落實在工作的具體環節中。本文就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一點看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一、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抓好拓展延伸
傳統的閱讀教學具有相對封閉的特點,教學總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習限于課堂里、書本上,許多教師把課本當作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來源,煩瑣的內容分析,毫無休止的題海戰術,把原本充滿情趣和靈性的課堂搞得死氣沉沉,使語文學習和氣象萬千的社會生活隔絕開來,語文教學猶如一潭死水,失去活力。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說:“語文教學要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須實施開放式教學,要汲取時代的活水,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實施‘大語文教育”’。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去審視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思想。
二、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補文章“空白”
這里的“空白”是文章透過書寫描繪的部分向讀者所暗示的內容,是文章留給讀者再創造和遐想的時空。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這樣的描寫:“我母親嚇了一跳,直望著我說:‘你簡直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她沒有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后來大家都不再說話。”為什么父親的一個眼神就能使大家心領神會,緘口不語呢?這其實就是作者有意留給我們的一個“空白”。學生填補文章空白的過程,就是其閱讀與創作能力得到升華的過程。因此我們抓住課文留白,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努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
三、轉換角色,營造課堂氛圍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教往互動,這個過程需要彼此分享、思考知識和經驗,交流情感、體驗和觀念,進而豐富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傳統的閱讀教學是以“傳遞——接受”為特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個性受壓抑,師生關系受束縛。不利于培養有主見、有創新意識的學生。為此,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重審自己的角色,變強調學生尊重教師的單向要求為師生互敬的雙向統籌。在教學中還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能發現自己的優點,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我們要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民主、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揚課堂民主,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勇于思考,主動探索,大膽質疑,敢于標新立異,使語文閱讀教學真正活起來。如:在“失街亭”一文學習時,我圍繞“失街亭之罪誰擔責”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思考:街亭一戰的失敗,難道只是馬謖的過錯嗎?馬謖剛愎白用,狂妄白大,公然違令,使街亭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況且馬謖戰前自立軍令狀,固然該斬,顯然所有責任讓馬謖一人承擔有失公允。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街亭一戰,街亭失守,是孔明的用人錯誤。由此可見,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能使學生的知識探索、想象力、創造力發揮到最佳狀態。
四、沖破《教參》窠臼,激勵學生多角度思維
長期以來,教師依賴《教參》,大大地抑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被鉗死在《教參》給定的機械思路上,這與時代對教學的要求相去甚遠。為此,我們一定要把學生從這些束縛中解放出來,以充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學生懂得可以參考《教參》,但不可迷信《教參》。要敢于標新立異,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去學習課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自籌課題“少數民族地區初中生態教育與教育國際化發展相結合實踐研究”(立項號:GS[2018]GHB376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李甌潮.談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拓展延伸的認識[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