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輝
摘 ? 要:現代林業栽培與種植作為一種專業性較高的技術,需要栽培人員具備完善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水平,目前我國林業育苗中仍然缺乏完善的栽培種植技術,制約了苗木的質量與產量,不利于促進林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林業栽培;種植技術;經濟;生態環境
林業產業發展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林業正面臨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嚴重的形勢,對人類的生存活動也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林木作為林業產業的重要部分,豐富其栽培類型、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生產質量成為技術人員的首要問題。
1 ? 林業栽培種植的原則
1.1 ? 因地制宜,提高林木成活率
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是提高林木種植質量的關鍵措施。要想確保林木健康生長,首要工作便是調查好當地的環境、土壤、水體等情況,選擇適宜當地環境的林木品種。在選擇林種時還要考慮到抗病蟲害能力、生長周期、是否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等因素。此外,要充分遵循作物的生長規律和差異性,避免在生長期亂砍濫伐現象的發生。
1.2 ? 科學栽培,保障林區結構性
南北地區種植林木的目的有所不同,北方地區栽培樹木不僅是為了促進林業經濟的增長,更關鍵的是治理沙化現象、凈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對此,在栽培管理上應當保持長遠的目光,從整體出發,采取間種間收、定植補充的方式來發揮樹木共生的特性。
2 ? 林業栽培種植的主要技術
2.1 ? 科學選擇栽培模式
選擇合理的栽培模式是提高資源儲備、擴大森林生態效益的前提。在培育方式上,通常可采用基地造林、撫育改造、林下補植等方式。基地造林是在充分利用采伐跡地、荒坡耕地或立地條件好、山地連片集中的條件下,建造材質好、效益高、標準高的樹種基地,發揮國有林場、合作社的重要作用,鼓勵工商企業投資生產重要林種,適用于銀杏、江南油杉、柏木等林種。撫育改造是根據林木的發育進程、生存特性和分布規律,適時適量砍伐一些林木,調整競爭關系、改善樹種結構與林木密度,實現優化生長環境和林分結構的一種培育模式,適用于栽培次生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等林木品種。林下補植改造是指在林中的林隙、林窗等或者缺少關鍵林種等地進行冠下補植的培育措施,達到調整林分結構、提高生產力的效果,一般適用于次生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等林種。
2.2 ? 幼苗栽培
隨著林業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在種子的播種技術上得到了空前的進步。如播種床覆蓋技術就是一種技術性較強的播種技術,相比人工播種來說具有顯著優勢。主要是由于它能充分調節地表溫度,避免在林木生長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雜草爭奪林木的養分,為林木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在種植林木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是種植催芽,通常可采用水浸催芽法、藥物催芽法和溫床催芽法3種技術手段。水浸催芽法又被分為溫水和熱水兩種形式;藥物催芽是指將林種放置在配備好的藥劑中,為林種注入更多的營養元素;溫床催芽法是指在采光性較好的區域挖一個地窖,用磚塊將地窖的底部鋪滿,然后遮蓋一層薄膜,將四周固定好模板,然后均勻撒種,晚上則用草席蓋住。然后便是扦插育苗,這是林木栽培的一種常見育苗措施。栽培人員要事先尋找好母體,把具有生根性的藥水噴灑在母體上,提高母體的萌芽效果以及生長能力。在完成扦插后要仔細對苗木做好護理工作。定期、適量澆灌苗木,做好生長狀況的報告與觀察,記錄林木生長環境的空氣濕度與地表溫度。
2.3 ? 認真處理種植土壤
在挖掘樹穴時必須滿足林木的扎根需求,合理處理樹穴的大小與埋深,結合林木的品種及生長特性給出適當的生存空間,以便更好地促進林木的生長發育。為了確保樹穴的合理性,需要檢測周圍土壤的成分,判斷種植的適宜性。
2.4 ? 定期修剪植物
定期做好修剪工作是促進林木不斷發育、確保林木茁壯成長的關鍵。要意識到修剪工作對維持林木生長營養的重要性,避免林木出現變形、枯死等現象。特別是對患病葉子與枝條的修剪,應當秉承去病留根的原則,在保證病枝修剪干凈的基礎上降低林木的死亡率。合理控制林木的根系長度,對于根部進行營養物質的輸送具有重要意義。
2.5 ? 合理施肥
林木的健康生長離不開土壤營養成分的支持,土壤的肥力也決定了林木在生長期的抗病性。因此,加強水肥管理是提高林木種植質量的根本。一般而言,施加有機肥料不僅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也有助于促進林木根系的生長。但在使用中要注意科學配比營養成分。通常情況下,幼苗時期的氮鉀磷含量為5∶2∶3最佳,成長期為3∶1∶2最佳,并且要在春、夏、秋三季各施加一次。
綜上所述,現代林業栽培種植技術對于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關鍵的,不斷創新育苗栽培技術是順應時代發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必然趨勢。栽培人員要不斷更新知識、優化技術、重視林木保護與管理,為林木提供更好的生長空間與環境。
(收稿日期: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