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我喜愛音樂,平日若有閑暇,也會拿起身邊吉他,彈唱幾首,放松身心,所謂“撫琴成一快”。
我發現一些有趣的歌曲能夠運用到地理課堂,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生動別致。聽著旋律,品味歌詞,背后的地理知識就顯得形象易懂,活靈活現,有生命,有情感。
下面介紹一首在我的課堂上的運用過得歌曲:
在講“產業轉移”這部分內容的時候,以新加坡為例,我說:新加坡是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史中的一個奇跡,和韓國相似,他們的發展速度之快世界罕見。然后播放了一首新加坡民謠歌手梁文福唱作的歌曲《新加坡派》,并將歌詞打到投影上:
爸爸說我出世在六十年代
一歲多國家才算誕生出來
那時候沒人相信新加坡牌
還有人移民海外
舊家的戲院建在六十年代
我鉆在人群里看明星剪彩
那時候粵語片是一片黑白
有些來新加坡拍
漸漸地我們進入七十年代
一穿上校服我就神氣起來
裕廊鎮煙窗個個有氣派
比我長高得更快
那時候林青霞的電影最賣
鳳飛飛抒情歌曲全班都愛
孫寶玲贏了一串金牌回來
我一夜興奮難捺
當我們不覺到了八十年代
地鐵將這個傳奇講得更快
大家都忽然要向自己交代
將新謠唱起來
我們已搬家住得舒服自在
舊戲院變成教堂做禮拜
有時我獨自回到舊地感懷
惦記那昔日小孩
朋友們說我越活越不賴
像島國一樣實在
到底是它給了我胸懷
還是我給了它愛
一晃眼已經來到九十年代
爸爸你再唱一遍往日情懷
我們的故事我們自己記載
未來就看下一代
別人將蘋果派都送過來
我們也可以創造新加坡派
現在是別人紛紛移民前來
誰不愛新加坡牌
這首歌曲旋律明快,歌詞生動有趣。
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理論知識對于高中生來講略顯生硬,離生活遙遠。但是,把產業升級和轉移對普通民眾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呈現出來,更容易讓學生接受。這首歌把新加坡每一個年代的變化在普通公民身上的體現描述的清晰巧妙,從歌詞中提到的50年前人們移民海外,到如今人們紛紛移民前來,背后的原因自然是聽過歌曲的學生愿意探究的。這就為老師對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這部分內容的剖析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之后我開始引導學生們通過閱讀所發的材料,分析并列舉新加坡發展的背景條件:優勢區位條件和劣勢區位條件。比如:歌詞中提到的“島國”。“島國”意味著國土面積狹小,新加坡更為特殊,是一個城市島國,幾乎沒有腹地,缺乏自然資源,國內市場狹小,這些是島國的一般共性特點,不利于國家的發展。但新加坡最大的優勢區位條件是扼守馬六甲海峽咽喉,具有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又無臺風、地震等災害干擾,再加之潮差小的特點,是一個難得的天然良港,這些條件為新加坡最初發展轉口貿易和港區服務提供了發展基礎。
當然,新加坡的崛起和飛速發展也離不開政府層面(李光耀政府)的成功決策,因地制宜,抓住機遇,利用優勢區位條件和廉價勞動力,承接國外產業轉移,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積累資本,重視教育,提升國民素質,然后發展資金密集型產業,比如煉油、造船、海上石油鉆井平臺,電子產品制造等等,然后再升級到目前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知識密集型經濟。新加坡在短短幾十年不斷積累完成產業升級和轉型,才使面積不足70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成為人均GDP在亞洲僅次于日本的國家,人民生活幸福,移民紛紛前來,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對新加坡公民免簽,說明這是一個讓人足夠尊重的國家。
之后,再對新加坡的發展之路進行拓寬、延展:學生們會發現產業轉移和升級這一章節中,提到的亞洲產業轉移: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到中國東南沿海再到中國內地和東南亞,是落后國家和地區脫貧致富,也是發達地區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必經階段。這種巨大的變化也同樣體現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甚至更早的二戰后的日本。日本在二戰后也經歷了承接美國等國家產業轉移,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做起的過程,甚至在歐美市場日本產品一度被稱為“冒牌貨”和”低端產品”。但每一次較低端的產業布局所產生的資本積累,都會為下一次升級做好準備。認識到這些,學生們就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俯視地區經濟的發展普遍規律,理解今天的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該階段存在的問題,學生們的認識水平得到升華。在這一部分的講解中,學生們神情專注,歌曲的引入起到了激發學生興趣和引發思考的作用,讓課堂一開始就開了好頭。
歌曲《鹿港小鎮》收錄在《之乎者也》專輯,是羅大佑非常經典的代表作之一。這首歌曲在講城市化這部分內容時候放映給學生是非常適合的。
歌詞如下: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后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里燒香的人們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們
臺北不是我想象的黃金天堂 都市里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歲月掩不住爹娘淳樸的笑容 夢中的姑娘依然長發盈
再度我唱起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風雨聲
歸不到的家園鹿港的小鎮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墻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么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寶用 世世代代傳香火
這是一首偉大的作品,不止旋律,更是歌詞。歌詞語言平實,但是每一句都像會刺痛著聽者。
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縱然有如此多的思鄉的憂傷,為什么很多人還是會從鄉村走入城市。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必然,城市化意味著農村土地變成城市用地,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農業的附加值偏低,再加之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機械化,使得現代農業領域不再需要太多的勞動力,而城市里第二第三產業集中,薪酬更為可觀,機會更多,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的確,城市化能夠讓人們過上更現代化的生活,但是也會喚起很多人對自己淳樸,靜謐的家鄉的思念與感傷。這是城市化的兩面性。
這樣一首人文情懷濃重的歌曲把城市化描述的更生動,內涵更豐富,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在地理課中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