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萍
摘 要:“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閱讀,是人生重要事之一二。因此,語文閱讀教學要從小抓起且閱讀習慣是閱讀教學的關鍵。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勤于讀書、慣于讀書,讓學生讀出道理、讀出人生。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面對懵懂的小學生,究竟何為養成良好習慣之徑?本文將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 語文 閱讀 習慣
在精神文明日漸豐富的今天,國人的閱讀需求如同呼吸、飲水一樣。但是,由于閱讀教學不到位,多數人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多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之行徑,閱讀效率偏低。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快速接受事物、培養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成為了語文教師的重要話題。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閱讀習慣呢?我從規范閱讀、延伸閱讀以及優化閱讀三方面展開了探討。
一、布置閱讀任務,規范閱讀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閱讀亦是如此,有屬于自己的規范。掌握閱讀規范,學生就可敲開閱讀的“大門”,高效閱讀。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要滲透閱讀規范,規范閱讀,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該如何做呢?任務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在驅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活動。所以,教師可以以閱讀任務的方式詮釋閱讀規范、步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閱讀教學《北京》時,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布置了如下閱讀任務:
1.粗讀文本,劃出不熟悉的字;
2.查閱字典。面對生字,通過偏旁部首查詢的方式獲取生字的讀音、字體結構、字義;
3.有感情的朗讀文本,直至讀熟并了解本文大意;
4.劃分段落。根據理解,要求學生將原文重新分段,說出每一段的大意;
5.圈點勾畫。要求學生批注閱讀內容,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四字詞語;
6.模仿造句。要求學生模仿所圈點勾畫的句子進行仿句練習,或者用四字成語造句;
7.總結原文內容或所抒發的情感。
而通過步步引導,輔助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學生既理解了閱讀內容,又接收了“如何閱讀”的信息,獨立閱讀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所以,在一段時間的閱讀任務訓練后,學生形成了閱讀規范,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自主閱讀能力。
二、注重讀寫結合,延伸閱讀
自古讀寫不分家,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但是,由于教學不到位,學生習慣將閱讀和寫作分離開來。這就導致閱讀所得的情感和語言無法輸出、無法轉化,降低了閱讀效率,影響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面對此,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延伸閱讀的良好習慣,將讀書和寫作結合起來,在閱讀之后,用寫作實踐閱讀內容,升華情感、錘煉語言,從而提高自身文化內涵和綜合素養。
例如,在閱讀教學《小柳樹和小棗樹》時,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我組織了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初步掌握文本內容;其次,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重點體會一些語句,比如,“這時候,小柳樹的葉子已經長得又細又長了。她在微風里得意地跳起舞來”這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擬人手法給人帶來的親切感,體會語言的美妙;之后,引導學生讀后仿寫。比如,仿寫“這時候,小柳樹的葉子……跳起舞來”,以錘煉、運用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再然后,細讀文本,分析文本架構,解讀中心思想,以便學生了解文本的構成方式并積累情感;最后,要求學生遵循文本立意,仿寫一篇小作文。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能力輸出,既掌握了文本的寫作形式,又升華了情感,進一步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了寫作水平。在整個過程中,通過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學生養成了延伸閱讀的良好習慣。
三、善用閱讀評價,優化閱讀
評價是引導學生的重要教學機制。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離不開閱讀評價,通過閱讀評價,教師可以指正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激勵學生閱讀,可以端正學生閱讀態度。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閱讀評價,通過學生自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優化閱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閱讀教學《藍色的樹葉》時,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讀后總結階段,我組織了閱讀評價活動。首先,引導學生自評,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在自評的過程中,學生“回看”了整個閱讀過程,總結了閱讀所得,包括: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思想情感,分辨多音字嘔吐、吞吐,等等;其次,教師評價,內容包括:1.就閱讀表現提出表揚,給予全體學生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端正閱讀態度、激發閱讀熱情;2.指正學生閱讀中存在的不良習慣,比如,在閱讀時,學生習慣“一氣呵成”,大大縮短了閱讀思考的空間;在整個過程中,通過閱讀評價,學生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優化了閱讀。
總之,閱讀是生命品質的保證。而要想持續性閱讀,在小學階段,教師就必須通過閱讀任務、讀寫結合以及閱讀評價等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促使學生積極閱讀、終身閱讀。
參考文獻:
【1】張蘭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C].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2015:85-87.
【2】于坤.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