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馨
摘 要:傳統節日是對中華民族藝術形式的重要體現。傳統節日中經常運用各種美術形式來營造節日氣氛,表達特定的內涵。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傳統節日中的美術藝術在各方面都已經有了成熟的手法,成為我們現代人取之不盡的美術寶庫。在初中美術教育中,廣泛深入了解并學習傳統節日中的美術藝術,對于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增強學生的創作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教育階段,傳統節日中的美術教學資源應當得到良好的開發與應用。
關鍵詞:傳統節日 美術教學資源
我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這些節日都包含了繪畫、雕塑、建筑、設計等美術種類。通過對傳統節日中這些美術資源的學習與繼承,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水平。而傳統節日中的美術形式多樣,很多美術形式對于學生有較高的難度。在初中教育階段應當選擇適合學生學習,學生易于掌握的美術形式進行良好的開發與應用。因此,筆者主要以繪畫、剪紙、泥塑等三種美術形式為例來闡述傳統節日中美術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一、從傳統節日學習繪畫藝術
繪畫是美術中的最常見的形式,傳統節日的美術資源中也不例外,春節時的年畫就是重要的體現。年畫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神仙與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傳說等。而像元宵節在彩燈上進行繪畫、端午節畫額等,都展現了豐富的繪畫藝術。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這些節日中的繪畫藝術進行講解并向學生教授繪畫方法,讓學生掌握傳統節日中的繪畫藝術。
例如,在《傳神寫照——中國人物畫》一課時,教師可以對春節的年畫進行重點介紹。年畫中的神仙、娃娃美人、故事傳說中的人物都是人物畫的良好素材。教師在講解時不能為了追求快速進入繪畫過程而對年畫的發展歷史、文化內涵避而不談。因為年畫是表達對上天的敬仰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與追求。因此畫中的人物基本都是慈祥而莊嚴的。而且在色彩上也是多用大紅色來營造喜慶的氛圍。學生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內涵直接進行繪畫,就很容易將色彩搭配得不合理,甚至在造型上會過于隨意,畫成漫畫的形式。所以繪畫藝術的人物造型和色彩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之上的,教師要讓學生先領會其中的內涵再進行教學。
二、從傳統節日學習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非常常見的藝術形式。剪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對一個人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剪紙不僅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節日中是非常重要的裝飾性的藝術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的婚禮、生日、活動慶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烘托氣氛的材料。所以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剪紙在節日中應用的廣泛性,掌握基本的剪紙技巧,將剪紙藝術廣泛應用到生活中。
例如,在《設計空間》這個單元,教師可以讓學生剪出一些精美的圖案來對設計出的藝術品進行裝飾。在教授剪紙的時候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剪紙的歷史,讓學生知道剪紙是蔡倫造紙后就開始演變發展的。讓學生體會剪紙的悠久歷史和漫長的發展過程,對剪紙藝術產生敬意。在具體教授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剪紙方法,然后鼓勵學生開動思維剪出造型獨特的作品。在學會了基本的剪紙方法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向民間藝人進行請教與學習,掌握更多的剪紙技巧,更好傳承剪紙藝術。
三、從傳統節日學習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很生活化的美術形式,很多傳統節日中都有捏糖人,捏泥人的習俗。馮驥才《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張就是泥塑藝術的代表。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捏泥人的歷史與發展源流,體會古代和舊社會泥塑藝人生活的艱辛和對泥塑藝術的追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橡皮泥等美術用具,打開思維研究泥塑方法,捏出更多的生動的泥塑作品。
例如,在《塑造天地》一單元,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橡皮泥學習如何塑造出形態各異的泥人、動物等工藝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尋找有關泥塑藝術的文學作品或影視紀錄片,讓學生感受泥塑藝術的悠久歷史和精巧的藝術結構。然后可以先規定一個造型讓學生自己探索泥塑的方法,之后再結合有關的教學資料讓學生正式學習泥塑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經典的泥塑作品為例,讓學生從泥塑的造型、神態中感受創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感。比如可以選取以勞動人民為造型的泥塑作品,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勞動人民的勤勞淳樸。所以泥塑藝術教學不僅僅是對造型的塑造,在創作之前首先要讓學生進行立意,用自己的作品來傳達一定的思想情感。這樣學生塑造的形象在舉手投足間都會具有靈氣,作品也就具有了獨特的人文價值。
綜上所述,傳統節日中美術教學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教師要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各種藝術形式學習的難度來選取適合的藝術形式進行學習。在學習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該藝術形式的發展歷史、文化內涵、主要用途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具體地教授創作方法。教師要讓學生對傳統的藝術形式有敬畏之心,以更好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將藝術與生活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秦永洲.讓節假日留住文化的根.《博覽群書》2007年 第12期
尚紅燕.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J];襄樊學院學報;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