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軍
摘 要:當前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不懂有效的閱讀方法,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教師,應重視這些現象,明確課外閱讀的要求,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開展各項閱讀活動,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積累盡可能多的語言材料和語感經驗。
關鍵詞:課外閱讀;興趣;指導;自主閱讀
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在我國,電視幾乎已經普及到家家戶戶,還有不少家庭擁有了電腦。電視、網絡上更多的是有聲有色的活動圖象,其吸引力遠大于書籍,這對小學生來說,誘惑力就更強了。因而很多學生并不愛看書,他們是因為老師和父母的規定而不得不讀,只要不在老師和父母的視線范圍,他們就會打開電視或電腦,有甚者寧可發呆也不愿拿起書本,即使捧起書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種閱讀興趣的喪失,造成了閱讀量少,語言的吸收和積累不夠,閱讀質量不高的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閱讀興趣的喪失,是學生閱讀的最大敵人。面對這種現實情況,怎樣創新閱讀活動方式,有效地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提高課外閱讀效率成為了我們關注的重點。
一.培養閱讀興趣,讓“愛”做主
1.故事點撥,激發欲望
處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最愛聽有趣的故事,我就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情節生動的故事,利用課前二分鐘或語文課前五分鐘生動形象地講給他們聽,有時故設懸念,只講故事的一個片斷,讓這些精彩的故事或片斷成為“誘餌”,誘導學生因趣而尋書來讀。比如,有一次,我拿了本《格林童話》來到教室,給同學們讀了其中一個故事后,趁同學們津津有味回味時,我告訴他們這本書里還有許多更有趣的故事呢。大家可到書店去買也可以去圖書館借來閱讀。到了第二天,班上許多同學的手上便捧上了這本書,沒有書的同學正迫不及待地到處向人預借呢!
2.以身作則,榜樣激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不僅要在口頭上大力宣傳讀書的好處,更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做出榜樣。在課堂上,教師能旁征博引各類經典名著,好詞佳句能隨口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讓學生從老師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讀書的價值。學生會因為老師的博學多才而發自內心敬佩老師。“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會因此而愛上讀書的。
3.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的特點,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課文為“經”,以優秀課外讀物為“緯”,從而構建“經緯”交錯的閱讀教學,有機擴大課外閱讀量,這是一項切實可行的重要策略。
有效的利用好課堂的四十分鐘,上好每一節語文閱讀課,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關鍵。我在教學《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課后我順勢向學生推薦了幾本關于太空知識的書籍,沒想到轉天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手中都捧著相關的書籍,于是我鼓勵學生把自己讀到的知識將給大家聽,并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學生的積極性也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
二.拓寬書源渠道,有“米”下鍋
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對讀書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边@話講得可謂精妙無比!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地為孩子們創設課外閱讀條件,保證孩子們有書可讀,才能讓他們采得花,釀得蜜。為此,我們應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爭取家長的配合。
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能光靠老師,必須要有家長的緊密配合。通過家長學校、家訪、投稿《家長孩子報》等途徑向家長們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意義,并向家長推薦好書,如精彩閱讀叢書《閱讀讓我快樂》等,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給孩子選購合適的圖書,到郵局為孩子訂閱優秀報刊,讓孩子們有好書好報可讀。
2.圖書角意識的培養。
我發動學生買書、捐書,組建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去借閱所需圖書,參與和平區少兒圖書館借閱到我校的活動。不斷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進而把圖書館當作課外閱讀的樂園、創新的天地和心靈馳騁的原野。
3.網絡資源的利用。
互聯網技術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教會學生怎樣在網絡環境中閱讀是順應課改及時代高速發展的要求。
三.加強閱讀指導,授之以“漁”
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就好比給了學生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面對浩瀚的課外語文信息,小學生怎樣才能高效地汲取營養,擴大知識面,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呢?
1.教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很多,我們要注重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書籍、目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
(1)精讀法。即逐字逐句精細研讀的閱讀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語言修養。
(2)略讀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讀物,首先看序文、目錄、開頭或結尾,然后從頭至尾地瀏覽,力求迅速明確主要內容。
(3)速讀法,即不發言,不辨讀,其特點是快,速讀時可采用“掃視法”,培養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性閱讀習慣。
2.教會學生學會積累。
(1)賞讀成誦。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自己喜歡的、文質兼美的短文、片斷,要出聲、入情賞讀,直至誦記于心。
(2)做讀書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是記憶的儲存器,資料的倉庫,思考的激發器,創造的發源地。
(3)編賞手抄報。通過范例引路,指導學生定期將自己閱讀中發現的優美文段編成“小報”,既有文字,又配插圖,有圖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會愛上讀書,而且會愛讀好書。
四.組織展示活動,寓讀于樂。
課外閱讀實踐的關鍵在于堅持,定期組織各種趣味盎然的讀書展示活動,能讓學生保持讀書的熱度。我校每年一屆的讀書節活動,至今已堅持了25屆,每屆讀書節前,我都要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如: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手抄報展評、課前二分鐘美文朗誦等。每個學期,結合學校開展的各類讀書活動,結合本班學生的閱讀情況,根據課外閱讀目標的指向,定期指導學生編制有主題的手抄報,如《環保報》、《六一專刊》、《科技之光》、《詩歌樂園》等,這樣學生便能有明確的閱讀目標,有針對性又便于指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功課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學科。”作為語文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課外閱讀必須加大實施力度,增強未來意識和創新意識。教師要引導好小學生登上書籍這艘巨輪,讓孩子們在學習的起跑線上為到達他們理想的彼岸、推動中華的繁榮昌盛而奠定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