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民
摘 要:物理作為一門科學課程,是培養學生科學思考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的重要課程。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顯得猶為重要。初中物理教學中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注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一、積極創造思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二、注意抓住知識要點,建立知識體系,是提高學習效率重要手段;三、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能力,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初中;物理;思維能力;培養
物理作為一門科學課程,是培養學生科學思考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的重要課程。而在初中階段,學生總感到物理難學,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顯得猶為重要。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注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一、積極創造思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
初中學生由于年齡特點,激發他們的興趣并不難,但許多學生只是停留在對事物的表面現象上,而沒有去追根問底,導致對物理現象分析不透徹,物理概念理解不全面。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抓住情境中關鍵條件,并注意條件與問題的重要關系,從對物理現象的表面認識轉變為對物理規律的理性探究,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例如,在講汽化和液化時,學生對生活中的“白氣”總會當成是水蒸氣, 我們教學時就可結合生活,我們口中呼出的氣體中有大量的水蒸氣,但在夏天卻看不到呼出有“白氣”,這說明水蒸氣是看不見的,從而讓學生明白“白氣”是呼出的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珠。
二、注意抓住知識要點,建立知識體系,是提高學習效率重要手段
物理是人類在生活、生產、社會實踐中獲得的經驗的總結。如果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熟視無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未深入思考,那就等于脫離了“物”而學“理”,最終只能死記一些物理定律、公式。因此我們要積極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分析、思考,設法得出問題的答案,利用這些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我們透徹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這樣才能將物理學活、用活,才能不斷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教學中很注重讓學生將現象、規律、公式綜合起來理解、記憶,特別是物理當中有很多定義式,我們必須讓學生將定義和公式對照起來理解,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更多分析理解能力,掌握的知識也很牢固。如記住壓強公式,就等于記住了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和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又如教學浮力產生原因時對壓力差法公式F浮=F向上-F向下的理解進行拓展:當F向上=0時,F浮為負數,因此沒有浮力,對應的實例就是柱形的橋墩不受浮力;當F向下=0時,F浮=F向上,物體沒有液體對它向下的壓力,對應的實例就是漂浮。再如浮力計算中的平衡法解題,通常都只講懸浮和漂浮的情況,實際上它的根本就是物體受力平衡,那么就包括沉底、用線拉住或彈簧頂著等都屬于該種情況。
三、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能力,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靈活運用“控制變量法”解決物理問題。
科學方法是解決科學問題的手段,是溝通知識和能力的橋梁。如控制變量法是貫穿整個物理學習過程的重要方法,通常學生認為只有實驗探究題才會用到該方法,其實在選擇、填空、實驗等題型中凡是涉及分析某一個物理量的變化、比較大小或求值時均可用該方法入手。如比較壓強大小問題,首先判斷是什么壓強,再確定使用哪個壓強公式,然后找出不變量,再確定某個量的變化是否引起壓強改變。(二)正確地運用數學思想解決物理問題
1、從問題入手解題是理科的主要解題方法之一。我經常強調從問題入手確定解題依據,再去尋找相關的條件,層層梳理出解題思路,這樣可以避免無關條件的干擾。
2、數學是物理學的語言和工具,概括物理現象、形成物理概念、整理實驗數據、進行邏輯分析、建立物理定律、利用數學圖象展示物理規律等等物理學的研究和學習過程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讓學生將數學中的方程及方程組、函數圖像、比例等思想的遷移到物理的學習之中。通過嚴格的要求、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如合金問題、含沙量問題、濕沙的比熱容問題、合金問題其實質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組問題。又如在用方程解題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把由某一個等量關系建立方程的思想拓展到題目中許多量的關系都作為建立方程的依據,如電學中串并聯電路各量的關系,電源電壓相等、某兩個量的比、差等都是建立方程的依據。解后還可以指導學生反思各種方式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尋找出最簡捷的思路。這樣可大大提高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總之,物理作為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必須深挖教材,勤于鉆研,把物理教活,才能讓物理學習變得生動而有趣,才有利用學生理科思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9B162C09-28A2-4531-9D49-9FA179F7F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