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要: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伴隨著愈發嚴重的生態污染問題。追其源頭是因為企業盲目的擴大生產,只顧短期利益而忽視了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如何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成為我們面對的頭等難題,這時,綠色金融應運而生。銀行作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應該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將社會上的資源向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領域傾斜。在日常業務活動中,充分考慮潛在的環境問題,將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治理與銀行的經營活動充分融合。本文通過觀察近幾年銀行業在綠色信貸上的投入來分析綠色金融在銀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金融:發展:建議
一、銀行業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一)綠色信貸覆蓋面不斷擴大
近年來,維持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呼聲在國際上越來越強,各國紛紛開展綠色金融。我國也在努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綠色金融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綠色金融,推進綠色發展”。各大商業銀行在人民銀行的引導下努力踐行“綠色金融”,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可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國家方針。由于金融類的數據很難細化且披露也不完全,如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碳金融等詳細數據在獲取上存在一些難度,所以本文主要選取了綠色信貸余額作為銀行業綠色金融的代表數據。
上圖披露的是國內21家主要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雖然不是整個銀行業的總數據,但也可以代表90%的銀行市場。從上表可以看出,綠色信貸余額在逐年增長,雖然增長率有較大波動,但整體呈上行的趨勢,說明銀行業在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的號召,在給企業貸款時有審慎考慮企業是否為環境友好型企業,嚴格遵循綠色授信原則。綠色信貸余額從2013年的51983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5394億元,五年問增長了39.13%,,占各項余額貸款的8.836%。除了綠色信貸余額的不斷增長,各大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在綠色信貸產品上不斷尋求創新與合作。一方面在新能源管理和排放權交易等新興領域進行信貸產品的創新,例如節能貸款、排污權抵押融資等:另一方面積極與國際問的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學習更成熟先進的綠色金融理念。
總的來說,近些年,綠色信貸在銀行業開展得有聲有色,各大商業銀行都在積極貫徹國家的綠色發展方針,不復以往粗放式的放貸模式。將重心慢慢向綠色經濟領域傾斜。
(二)生態環境逐步優化
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綠色金融的大背景下,銀行業將綠色考慮到日常業務的方方面面,將綠色與債券、保險相結合,推出綠色債券和綠色保險,積極推進國家的經濟轉型,調整國家的生產結構。銀行業希望通過對綠色金融發展模式的不斷創新,讓其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使生態環境逐步優化。下圖是由21家銀行披露的從2013年到2017年6月,通過綠色信貸的發展,每年可以實現的節能減排量。
上圖選取了三個污染指標和兩個節能指標的數據,編制成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個指標每年的波動幅度都不一致,但都是呈現上升趨勢,說明在綠色信貸規模逐年擴大的基礎上,市場節能減排的力度也逐漸增強。標準煤在2017年預計每年可以節約2.2億噸,最令人關注的水資源,在2017年預計每年可以節約7.15億噸。而空氣中的化學成分,二氧化碳預汁每年可以減排5億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可以減排464.5萬噸和313.1萬噸,這些對于綠色可持續發展來說都是不容忽視的成果。
(三)市場資源愈發傾向于綠色化
綠色金融這項決策在銀行業廣泛實施,能夠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社會資金的流向,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完成轉型。銀行業秉持綠色金融的發展理念,通過綠色信貸等措施,將資金集聚到節能環保、新能源和高科技等新興領域。而對于傳統的產能過剩行業以及有著高污染危害的企業,要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加強授信管理,不再粗放的投入貸款。通過這些措施,可以使“兩高一剩”行業實現轉型升級,也可以使相關企業明確其社會責任,而不是盲目賺錢,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由國家買單。在綠色金融的大力推進下,會自發吸引更多的“綠色產業”,這些產業也將實現由點到面的經濟效益,有助于將市場上的勞動力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移,整個社會資源也愈發傾向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理念
雖然管理機構在大力宣揚綠色金融,但是綠色金融的開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且經濟效益也來的比較遲緩,所以市場上開展綠色金融的多為金融機構和企業。而從事綠色金融業務更多考慮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市場上的很多企業內在上沒有對思想觀念進行同步的更新,外在上又缺乏實施綠色金融的經濟動力。因此他們只迫求眼前的既得利益,對于自身造成的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則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是企業沒有承擔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而銀行作為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其本質依舊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綠色金融與環境污染完全相反,它是一個有著很強的正外部效應的事件,且與銀行開展的傳統業務相比,它的市場風險更大。換言之,銀行開展的綠色金融業務毫無疑問是造福于后世子孫的,為生態帶來長足的發展,但開展業務所面臨的風險與損失則要銀行完全自行承擔,這樣特殊的使命感就讓很多銀行望而卻步。抑或是另一種,在一開始,會有銀行實行綠色發展戰略,這樣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而當市場上越來越多的銀行實施綠色金融戰略時,品牌效應不再顯現,銀行也喪失了實行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綠色金融的基礎設施依舊落后
一是管理機構配套措施缺位。綠色金融作為一個很強的正外部效應的事件,本身的風險就要高于其短期收益,市場缺乏從事該項事業的內在動力。因此管理機構應該承擔起主要的推廣責任,管理機構可以將用于開展綠色金融的財政資金交給專業的金融機構來打理,也可以交給政策性銀行來經營。除此之外,銀行業在進行綠色信貸服務時面臨的風險,管理機構并沒有出臺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對于從事高新技術、綠色環保的產業缺乏稅收減免的財政政策。
二是環評機構與信貸投放問缺乏互聯互通。雖然銀行與環保部門之問有信息共享機制,但信息依舊存在滯后性,還有很多企業的環保設備只是為了應付環保部門的檢查,檢查結束后就棄之不用,這都增大了銀行投放綠色信貸的風險,也加大了銀行對于信貸管理的難度。
三是缺乏有效力的法律依據。國內推行綠色金融發展戰略時問尚短,市場發展不夠成熟,雖然出臺了一些綠色金融相關的政策和條例,但并沒有一部具體專項的法律條文,在法律上缺乏約束力。這使得綠色金融的開展難以高效快速地開展。
(三)后期服務不到位
一是缺乏專業的人才。綠色金融不同于傳統金融業務,其涉及的行業較為廣泛,在進行綠色項目時不僅要有著金融知識還要有相關的環境和節能環保知識,對人才的要求較高,而我國目前缺乏這樣多元全面化人才。因此在開展綠色金融服務時,我們在人員配備上要遜色于發達國家。
二是產品種類單一。現在綠色金融在銀行業的主要表現就是綠色信貸,但綠色信貸的產品也比較單一,缺乏創新。而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和碳交易市場都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創新能力低迷,這嚴重限制了綠色金融在市場上的后續發展。
三、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全面建設推廣綠色金融理念
雖然綠色金融已經上升到戰略發展角度,但很多金融機構更多只考慮到綠色金融未來發展的前景,并沒有從業務角度上系統全面的認識綠色金融。這導致綠色金融在業務開展上受阻,這不利于綠色金融在市場上的推廣。很多銀行在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時,更多是注重短期的市場聲譽,缺乏內在驅動機制,應該在思想上升華對綠色金融的理解。不要因為短期的利益而忽視了綠色金融所能帶來的長足發展,要勇于從利潤導向型向社會責任與利潤并重的發展模式上轉變。
(二)加強綠色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
銀行業在開展綠色信貸所面臨的風險,要出臺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或者風險評價管理體系。在對客戶授信前要嚴格審查客戶從事的業務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將環保因素作為授信的前提,如果企業在環保上做得不到位,銀行可以終止授信業務。對客戶授信時,可以根據客戶從事的不同業務劃分環境與社會風險,以此來實施差異化的管理。
環境評估機構要加強對企業的評估頻率和要求,對于不合規的企業要及時告知銀行,減少綠色信貸投放的風險。除此之外,要增加綠色金融相關的法律條款或者規章制度,系統的監督企業規避,化解環境和社會風險。
(三)從傳統單一的信貸投放向綠色金融綜合服務轉變
綠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主要集中在綠色信貸方面,在市場上的業務開展還趨于單一。一方面,銀行可以從傳統的信貸業務人手,進行創新。在已有的產品的期限、利率和額度等基礎上,進行調整,使其更能滿足市場對綠色金融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將單一的客戶向綠色供應鏈上下游發展,讓客戶對綠色金融的參與不僅僅局限于高新技術產業。銀行可以利用早期在汽車和軍工制造業上積累的客戶資源,幫助其實現產業升級。對于新能源汽車,可以降低授信門檻,加大授信額度;對于零部件供應商,也提供相應的綠色金融發展支持,在傳統供應鏈上實現綠色金融全覆蓋。
除了在綠色信貸方面的發展,也要拓寬銀行從事綠色金融的業務渠道。注重綠色債券產品的發行,這樣有助于為綠色產業的發展積累低成本、高質量的資金,為國家推行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四)為綠色金融培養專業化人才
現階段銀行業從事綠色信貸業務工作人員多是從傳統信貸業務轉崗過來的,雖然在信貸業務上經驗豐富,但對于綠色金融發展戰略認識不夠,且在綠色信貸業務的開展與管理上缺乏經驗。綠色信貸的風險與環境評估緊密相關,以傳統的信貸團隊來評估業務風險是不夠全面的。
隨著綠色金融的深入發展,培養專業化的綠色金融方面的人才迫在眉睫。一方面,銀行可以求助于社會力量,在業務的開展上聘請相關專業的教授來評估業務的可行性,對業務的發展提供戰略性意見,也可以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為銀行的金融團隊提供咨詢幫助。另一方面,銀行內部也要培養選拔多元型人才。在已有的金融、會計等崗位上,選拔化工、能源和環保等領域的人才來充盈銀行現有的金融團隊。銀行也要定期給職員進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培訓,使業務人員可以從戰略角度理解認識綠色金融。
參考文獻:
[1]高璐.引入綠色金融對商業銀行發展的影響研究——以興業銀行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2]鄭文灝.地方綠色金融發展路徑研究——以江蘇省為例『D].南京:南京審計大學,2018.
[3]杜慧榮.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對其利潤的影響——基于16家上市商業銀行數據分析[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年.
[4]崔雅欣.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綠色金融[J].金融視線.2019.04.034.
[5]任佳麗.我國區域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8.
[6]王濤.ZX銀行山西分行綠色金融發展戰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8.
[7] 2013年至2017年6月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數據『J].政策研究局,2018.
【8]曾剛,萬志宏.商業銀行綠色金融實踐[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