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 要:散文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文體,在高中階段我們已經學習了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多種文體,其中散文在高中語文課本中出現的次數與篇幅都很多,我們學習散文可以更好的體會作者的心情,感受文章中的那些情景與韻味。因此,本文以高中語文為載體,并結合筆者自身實踐,對高中語文散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探析的這一問題進行一番詳細的個人觀點說明與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文章線索;閱讀方法;讀寫結合
散文是一種非常具有美感的文體,作者在書寫散文的時候通常寄寓自己很多的感情,因此,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應該不斷掌握學習方法,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與文學常識的相關積累,搜尋文章線索,掌握閱讀方法,學會讀寫相結合。
一、找尋文章線索,感悟人物情感
散文一般的線索性很強,一篇文章看似無序,其實里面包含了許多人物的線索、情感的線索,作者要通過讀這些來挖掘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中心主旨。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和內心的獨白,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散文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解讀作者的內心世界,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思想情感,在找尋文章的線索時,首先有明線,然后還有暗線,有人物線索,還有情感線索,我們在讀的時候要依據這些線索還感悟作者的情感。具體的方法就是去品鑒文章中的重點的句子與詞匯,使學生在分析中來概括文章記述的主要事件,引導學生在這些句子用詞的準確性、意境的濃厚效 果等方面細致分析,啟發學生發掘文章的留白之處。
例如,在講解《囚綠記》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們可以找到文章的線索就是“綠”,作者圍繞“綠”展開了整個故事的敘述,以及文章中心主旨的闡述。這篇散文結構精巧。作者對“綠”這個線索的展開大致是分以下五個階段的,即“擇綠”——“戀綠”——“囚綠”——“釋綠”——“念綠”,“綠”字聯結起了整篇文章,作者通過對常春藤綠色的描寫物我互觀,深沉厚重,表達了自己對常春藤的理解,他們同被囚禁,深切的感受到其中的艱難與心情的沉重。找尋文章線索有利于學生感悟散文的情感,從而來體會文章感情。
二、掌握閱讀方法,體會文章意蘊
散文比其他的文體更具有美感,這是一種“美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要注意相關的方式與方法,閱讀散文可以通過精讀、范讀、通讀、默讀、熟讀等多種方式,這些都是需要大量閱讀累計的,教師應該針對高中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合理安排,由簡入繁,層層遞進,在學習散文語段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勾畫出重點語段,提取出重點的句子與關鍵詞,然后針對這一點來進行分析,從中體察作者感情,提煉寫作手法,非重要的語段采用略讀方式,詳略結合,同時,學生還應掌握“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原則,學會相關的閱讀技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每人做一個自己的積累本,收集其中的好詞好句,可以背誦相關的比較好的句子,這樣學生的積累就會越來越多,也更能體會作者的心情了。
例如,在講解《荷塘月色》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掌握散文閱讀的方法,閱讀散文就是要掌握議論、描寫、抒情等手法,幾乎每一篇散文都會運用到這些手法。我們應該多讀,有意識的去找出其中的筆法然后進行賞析。如《荷塘月色》這一篇表面寫景,但其實是借景抒情,作者這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的復雜心情,展現了白色恐怖為人民帶來的心靈苦悶。散文通常借景抒情,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景色描寫的句子然后體會其中的感情。掌握散文閱讀方法有利于體會文章意蘊,增強對文章的理解。
三、讀寫緊密結合,提升閱讀能力
讀和寫是需要結合的,只有讀寫結合才能體會文章的感情,我們也才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讀寫結合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增強學生的內在讀寫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來激發課堂的閱讀情趣性,再通過散文閱讀來指導寫作,用文字構建一個美麗的意境世界。讀寫結合是一種具有實踐性、高效性、可操作性的教學方式,為了提升學生的讀寫結合的能力,語文教師可以開設專門的“讀書角”、“精讀書房”、“讀書分享會”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一些散文的素材,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相關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
例如,在講解《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的時候,筆者也可以搜集一些其他的文章,在描寫秋天的景色的文章很多,教師可以將其展現出來并進行對比,學生可以進行小組交流,然后去描寫一小段自己眼中的秋天,并融情于景,表達出自己的心情。高中語文教師還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將班級打造成一個“讀書沙龍”,定期舉辦學生的的讀書交流會,豐富學生的閱讀形式可以提升學生內在氣韻與內涵,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綜上所述,散文的閱讀需要一定的閱讀方法。正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找尋文章線索、掌握閱讀方法、讀寫緊密結合,使掌握散文閱讀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巧玲.人教版高中語文現當代散文的教學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2] 李程.高中語文現當代散文教學改革策略研究[D].魯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