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
摘要:目的:研究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效果。方法:以2012年10月-2013年1月為時間界點,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n=30)和對照組(n=30),對照組實施常規的開胸手術,研究組采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對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對比2組患者短期療效,研究組術后拔管日、術后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較短,清掃淋巴結數量多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術后拔管日、術后住院時間、清掃淋巴結數量對比,(t,P)值分別為(t=11.859,P=0.000)、(t=4.300,P=0.000)、(t=12.493,P=0.000);研究組患者術后五年8例生存,生存率為26.7%,對照組患者術后五年7例生存,生存率為23.3%,2組患者術后五年生存率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比之常規的開胸手術,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老年非小細胞肺癌,術后五年生存率無顯著變化,但是可以有效清掃淋巴結,減少術后拔管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老年非小細胞肺癌
前言:據相關數據顯示[1],全世界惡性腫瘤致死中,肺癌致死位居第一,大概占全部癌癥致死的19%,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又占全部肺癌患者總量的80%以上。鱗狀細胞癌、細胞腺癌和大細胞癌都屬于非小細胞癌。其細胞分裂和生長速度較為緩慢,擴散晚,早期沒有較典型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痰血、低熱、咳嗽、胸部隱痛等,所以早期就診率較低,一經發現便處于中晚期,患者會有體重降低、呼吸困難的癥狀,生存率極低[2]。因此,筆者選取我院接收的老年非小細胞患者做臨床對照性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8-80歲,平均年齡(57.4±2.3)歲,左側肺癌患者10例,右側肺癌患者20例;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58.2±3.5)歲,左側肺癌患者13例,右側肺癌患者17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開胸手術治療,具體如下:實施全身麻醉,然后給予選擇性單肺通氣,再做切口,切口位置大概在5-6肋骨間隙處,將已經發生病變的扉頁組織切除,同時清理淋巴結。研究組患者實施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具體措施如下:對全身麻醉,然后給予選擇性單肺通氣,在腋中線7-8肋骨間隙切口,借助于血管鉗的鈍性將肌肉分離,穿過壁層胸膜,保證無粘連存在以后,通過套管針將胸腔鏡置于其中,穿入胸膜腔,進而確定腫瘤的位置和腫瘤大小,確定其有無轉移存在;在腫瘤位置確定以后做肋骨切口,騎扣位置為4-5肋骨間隙處,將其作為手術中的主操作孔,在肩胛骨下緣做切口,以其作為手術副操作孔,使用胸腔鏡進行監視,將電灼玻璃器、無損抓鉗、沖洗吸引管等設備逐一放置,將已發生病變的肺葉組織切除,同時清理淋巴結,之后在沖洗患者胸腔,沖洗時使用滅菌水完成;待到血流止住后進行傷口縫合,做圍術期護理。2組患者均在手術后給予一定量的抗生素。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清掃淋巴結數量、術后拔管日和術后住院時間進行統計;統計2組患者術后5年生存例數。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以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短期療效對比
將2組患者短期療效作比較可知,研究組清掃淋巴結數量比對照組較多,術后拔管日、術后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較短,組間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短期療效比較(±s)
2.2 術后五年生存率對比
通過對2組患者的分析,研究組患者術后生存8例,生存率為26.7%(8/30),對照組患者術后生存7例,生存率為23.3%)(7/30),2組患者術后五年生存率對比無差異,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現階段,我國肺癌尤其是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發病率極高,而且致死率也較高。由于人體肺部供血較豐富,早期便會有血道轉移發生,臨床上無明顯的癥狀表現,因此決定了早期確診率極低[3]。對其的治療通常都是借助于生物療法和化療等手段進行,甚至至今為止,手術仍然是對肺癌治療的唯一手段。
胸腔鏡手術實際上也是一種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通過借助先進的攝像技術和新型手術設備,在小切口、胸壁套管下做胸內手術,這是一種微創外傷手術,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患者術后疼痛感,對術后康復極其有利,它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當前,由于微創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胸腔鏡技術也變的更加成熟,并且在臨床上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其應用效果極佳。本次研究表明,電視胸腔鏡能夠進行全面的探查,可以準確地獲取病變位置及范圍信息,進而能夠有效解決主治醫師對胸腔鏡手術中可能會有漏診的擔心,實際上,胸腔鏡能夠為手術提供極其清晰的視野。本次研究中,研究中患者術后清掃淋巴結數量多于對照組,術后拔管日和術后住院時間比對照組較短,組間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5年有8例生存,對照組有7例,生存率分別為26.7%、23.3%,組間比較無差異性(P>0.05)。由此可見,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應用于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中,術后5年生存率無明顯的增加,但可減少術后拔管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有效清掃淋巴結。
參考文獻:
[1]陳文, 李星, 張璐. 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治療老年Ⅰ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分析[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7, 38(11):1330-1333.
[2]王獻, 張燦斌, 李紀遠,等. 胸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胸術對中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及血糖水平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8, v.38(11):97-99.
[3]黃誠, 周小昀, 何嘉,等. 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胸腔鏡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研究[J]. 臨床肺科雜志, 2018, 23(4):607-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