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
摘 要:探索舞蹈教育的正確模式,是對人文主義教育理念的堅守,是對不同年齡特征的尊重。寓教于樂,才能有效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同時,民族民間舞作為民族智慧結晶的藝術再現,正確的教學模式同樣也是對蒙族民族文化的保持與傳承,讓中華文化繼續多彩繼續燦爛。新的教學模式刻不容緩。
關鍵詞:蒙族民間舞 教育 教學
引言
民族民間舞是大眾喜愛、廣泛流傳的舞種,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每個民族都會根據本民族生活的地域特征、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等來編創極具代表性的舞蹈動作,即一起舞便知他們是哪個民族。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民族之間同樣因為各方面的不同,所以各民族展現出來的“美”也是千姿百態。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經過歷史的沉淀,時間的洗禮,演變成我國56個多民族。正因為多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風貌,形成中華文化百花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民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珍寶,所以民族民間舞教學的開展必須重視。
一、教學準備
(一)了解民族特征與歷史文化
為了掌握蒙族舞蹈的風格,了解蒙族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基本知識十分重要。蒙族人民生活在廣闊大草原上,無拘無束的環境里孕育著蒙族人民“天之驕子”的豪邁性情。蒙族人民率真、果敢,老師要引導學生置身于遼闊草原,并將蒙族人民的豁達、瀟灑等性情在舞蹈中展現出來。教學中:一教師言傳身教。模擬在蒙族人民崇拜和喜愛的動物,去捕捉舞蹈的氣質神韻,與此同時,教師運用語言營造模擬動物所處環境的氛圍,增強教學感染力。二影視作品熏陶。通過一些圖片資料,體會蒙族民間舞。如眼睛時而俯視,時而遠眺,情緒是舒展、大氣。
(二)單一動作訓練和引導規范體態
最具有蒙族舞蹈風格是肩部動作。肩部動作包括硬肩、甩肩、抖肩、柔肩、彈肩和聳肩。從硬肩開始單獨練習,并在音樂節拍中找到韻律。再是臂腕的教學中,堅持在單一訓練中形成肌肉記憶,從而準確做出規范的提壓腕動作。最后,培養蒙族舞蹈中英姿颯爽和不可缺失女性的“柔美”。如蒙族動作柔肩,應是肢體展開、延伸-動作呈現波浪狀且不斷延伸,動作柔和大氣、連綿不斷。比如,原創舞蹈《鴻雁》表演者隨著音樂起舞,沒有過多的技巧,只是將一只飛翔在廣闊大草原上的鴻雁的無盡思鄉表現的淋漓盡致。從小碎抖肩到大柔臂、靜態到跳躍等動作舒展大氣、連綿不斷,充分展蒙族的柔中帶剛的美和蒙族人民豪邁的性情。
(三)節奏處理
要求學生能在變化的動作中伴隨音樂的節奏瞬間定住,同時不留痕跡的連接下一個舞姿。舞蹈和音樂相輔相成,節奏出其不意的變化會使整個舞蹈更加升華。舞蹈教師應在教學中考慮學生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將舞蹈巧妙改編,給觀眾不同于常規的下一步,而不是從頭到尾的平均節奏。
(四)教育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不光是舞蹈的學習,更多是教育意義。蒙族民間舞的舞蹈,情緒激昂,動作瀟灑不羈,能讓學生暫時遠離喧囂城市里的嘈雜,感受到來自草原人民的瀟灑,愛自由的情懷。同時在蒙族民間舞蹈中多以模擬鴻雁,馬群等動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便能感受蒙族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并且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讓學生保持一顆敬畏之心,親近,尊重,熱愛大自然。最重要還有對一個民族的認識。美國著名教學學家杜威說過:“art is experience!”少數民族地區的舞蹈是來源于生活,將生活中的動作進行提煉、加工、美化后的藝術,舞蹈是該民族文化的結晶,民族歷史的再現,每一個動作背后都有其明確出處,所以學習民間舞蹈的過程,通過教師的語言講解和動作示范,一個鮮活民族的再現于課堂,學生能認識了解該民族,尊重文化差異,促進民族團結。
二、教學開展
(一)導入
蒙族人民騎著駿馬在廣闊大草原馳騁,無拘無束的生活,無不體現“天之驕子”的豪邁性情,一種豪邁、大氣的韻律。再是蒙族民間舞的音樂也是鏗鏘有力,節奏鮮明,蒙族最具有特色的樂器馬頭琴,音樂一揚起,就算是幼兒聽到也會情不自禁地跳起來,蒙族舞具有一種無言的魅力。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居住面積較小的氈房,所以蒙族民間舞可移動范圍小,自然步伐動作較少,這樣使得上身舞姿豐富起來-多以肩部與手臂類動作為主。這樣形成的舞姿和造型,完美再現了蒙族舞“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的風格。
(二)動作分析
柔臂,小八字步準備,胯部微頂,提拔腰背,展開胸腰,雙手自然下垂。動作中以腰發力帶大臂、小臂、手腕、手指尖。舞動時,一定要氣息上下貫通,找到蒙族民間舞中英姿颯爽的同時,不要忘記女性天生的柔美。兩臂要舒展,確保柔臂是將手臂的每一處依次舞動起來,如流水一般,連綿不斷。提壓腕:手臂保持不動,手腕形成提腕壓腕的運動軌跡。腕部動作活動范圍小,因此要求提壓腕每一次要準確,有力完成動作。在訓練柔臂過程中,腳下步伐多使用踏步訓練。
(三)教學設計:
第一部分:臂腕單一訓練
(1)柔臂
教學提示:以腰發力帶動肩、大臂、小臂、手腕、手指頭,每處一次呈波浪狀延申。
(2)提壓腕
教學提示:手臂保持不動,注意不是手指的上下擺動,強調腕關節的提壓。
第二部分:流動性上的臂腕訓練
(1)流動中的步伐→單一反復訓練(強調氣息和身體的動律配合)
(2)肩部與雙臂的配合→單一訓練(肩部動作,肩部與雙臂既分開亦同時訓練,以期提高學生對身體的支配能力和身體協調性。)
(3)流動中舞姿的配合→單一訓練→連接訓練(進退步、馬步,行進馬步,強調流動中雙臂和肩部舞姿的控制)
(4)體態訓練短句→配合音樂練習,強調學生的舞臺展現力(強調動作的連貫性,完整性。)
第三部分:步伐流動中的臂腕訓練單一訓練→加舞姿→加路線(用基本步法進行圓周行進,步伐流動時強調體態和上身舞姿的保持與控制。)
參考文獻: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周力瀾.蒙古族民間舞蹈課堂教學探析[J].藝術研究,2010(0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