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省省
自人教07版歷史教科書逐步在各課改實驗區推行實施以來,褒貶爭論不絕于耳,特別是對新教材用專題的方式取代舊版以年代為順序的通史編纂方式在教學效果上產生了大量的爭議。竊以為,對于初學者還是通史的方法順當,而研究則可能專題的方式更普遍,關鍵是教師熟諳教學內容且研究日深,而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卻基本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基本沒有準備,因此教學在專題的形勢下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教材已定,對于教學者和學生來說都需要積極應對,本文即試圖從具體的專題入手,談一談在新版教科書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學習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專題。
首先,該專題設置在07年人教新版歷史教科書必修二的第二單元。整個必修二全冊可以算是一個大的中外經濟史專題,編者將中國經濟史與西方經濟史按時間交替安排,本身可能有一種比較研究的意圖,然而比較的基礎在于熟悉雙方各自的來龍去脈,否則根本無從下手。雖然學生們在初中時已經接觸過按照通史體例編采的歷史課本,但是那些知識對于理解像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樣的宏大專題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因此,補充一定量的背景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該單元的前兩課講的《開辟新航路》《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擴展》實際可以看做工業革命發生的經濟背景,但是其政治文化背景則因新版專題所限被分別放在了必修一和必修三中,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必然需要將后者專門抽取整合放在此處一并講解。除了這些以外,我認為這一時期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意義經過得到適當的講解,因為這是解答學生關于為什么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展,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卻在西歐美日幾個國家同時開展的關鍵,雖然民族國家對于工業革命的影響在歷史學界已經是老生常談,而以往的中學教學中卻很少有老師會講這一點,這在邏輯上是不完整的。
其次,關于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新版的教科書相較于老版,淡化了兩次工業革命對社會關系、上層建筑等方面的描述,特別是對階級分化、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乃至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描述。雖然教師用書中有關于這一部分的補充,但也只是在“學術觀點”部分介紹個別學者觀點的時候籠統地提了一下,在實際教學及考試要求中更多的還是強調兩次工業革命的成就、對比和對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形成發展的意義深入學習歷史的都明了,實際上兩次工業革命對整個人類的思想意識產生的影響絕不小于其對生產力的影響,這兩年的命題趨勢也有類似這樣的考查方向出現。除了國際共運的興起以外,不同社會對于兩次工業革命的精神遺產的態度是有許多微妙不同的,這種不同態度同樣對后來的歷史發展乃至世界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美國休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馬丁·納威在其那本對撒切爾夫人改革都影響深甚的代表作《英國文化與工業精神的衰落1850-1980》中,就從分析英國在工業革命后新形成中產階級職業、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入手,指出英吉利民族將其對豐碩的現代工業成果的不安和對自己一手開創的工業主義價值觀的不滿與傳統中的“英國生活方式”——“它強調非工業、非革新和非實利的品質,極好地罩上了鄉村的面貌”相對立,最終導致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表現欠佳乃至最終走向衰落。因此,在教學中很有必要補充相關知識,使學生一方面能夠擴寬視野,也能在見到考題材料時,能更好地聯系起來所學知識,理解材料,正確解答題目。
第三,在學習完中國古代發達的經濟與科學技術后(必修二第一單元),忽然轉向資本主義在西方形成和發展并創造了巨大生產力和世界影響這一主題,學生難免會有一種深深的違和感,即“我們古代處處領先,近代的衰落怎么會這么突然?”這其實已經很接近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了——教師大可因勢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也同上文中提到的“為何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同時在西歐美日幾個國家同時開展?”等問題相呼應。只思考后者,難免落入西方中心論的窠臼,而在此節點上引導出前者,方才更體現出新教材專題對比的好處。在杰克·古迪的《西方中的東方》、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等書中,對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發展和因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首發而引起的兩種文明優劣之分都做出了相當程度的回應與反駁,足可借鑒,豐富教學史料,呼應當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筆者在讀高中的時候,工業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記憶量最大的部分之一,有大量的發明、人物、國家、意義需要背誦,幸好當時的歷史老師給大家補充了大量的背景知識,使學生們能夠更多的靠理解,然后順著邏輯推出一些意義,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減少了相當多的死記硬背。無獨有偶,在考教師資格證的那年,面試說課的內容恰好也正是工業革命這一課,當時考官所提“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課”的問題,至今縈繞心頭,所以在我后來繼續教授歷史學科的過程中,始終念念不忘這兩個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主題,一直思考用何種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更好學習這兩課,誠如前輩們所講,若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先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條河,五年多的教課生涯讓我更加深刻地認同這一點,研究考題更好地把握考試方向很重要,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真正在教學中不脫離對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素養潛移默化地成型與培養,才是重中之重,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以上對這個專題學習方法的一點點思考,還需要進一步實踐優化,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兼顧實際教學任務量和學生接受程度的前提下,能夠適當的多講解一些背景、影響,把抽出來的專題再融入整個歷史發展的脈絡里,應該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學習,這樣原本難解的歷史學習也就變得有趣且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