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術妍
班主任是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陪伴者。本文通過一位不幸福的班主任的獨白探尋“陪伴”的真義:明確良好的陪伴是尊重學生,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得到自我實現與獲得幸福感;通過一位幸福的班主任的經歷明白陪伴學生成長是關注到集體與個體,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真正的陪伴是從“愛”出發尊重學生,助學生幸福成長,從“心”出發尋找陪伴方式,拓寬陪伴質量。
陪,有跟隨在一起、從旁協助、非主要等含義;而伴從“陪”,另有“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的含義。這兩字的具體含義已昭示著班主任的定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協助者。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遞進的層次需求。班主任在高中生活陪伴著學生成長,除了保障前兩個需求的正常滿足外,其工作更側重于學生在愛和歸屬感、尊重及自我實現層次的需求。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協助者,班主任良好的陪伴能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日出日落,從學業到生活,班主任每天陪伴著學生完成品質的養成和學習上的收獲。高中與初中、小學階段相比,學生因學習任務的加重、在校學習時間的延長和部分住校的原因,在校時間都要比以往增多。在家長、任課老師與班主任三者中,班主任與學生相處的時間又是最長久的。因此,班主任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顯著。班主任的陪伴方式會影響到學生個人的成長以及班級整體風氣的形成。良好的陪伴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培養積極的班級氛圍。
追尋陪伴的真意
案例:《為什么我的班級這么好,卻沒有幸福感?》
2016年10月28日,在經歷分班后,一位班主任徹夜難眠。她在手機備忘錄寫下這么段話:過去一年中許多人都覺得我很認真很負責,可是感覺什么都不錯的6班是外人想要的,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幸福的班級,是充滿正能量的。可在我的早出晚歸的認真負責下只有不斷的糾錯。我心累,想著我所帶的他們也是壓抑,沒有幸福感可言的吧……對于那些無所事事的表現,我做不到更多的包容或者更為積極的引導,也許我在這條班主任路上有更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也希望原6班的孩子在新的班級有更好的開始。
這個案例中的班主任非常的認真負責,每天早出晚歸陪著學生。當學生出現問題時,班主任也能夠及時出面解決問題,穩定班級秩序,讓班級有序開展活動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績。這個班級也成為其他老師眼中“優秀”的班級。可是,從備忘錄的描述中,我們發現這位班主任并沒有感到幸福,反而因為覺得師生關系僵化而難過內疚。由此案例,可反思良好的陪伴應具有的特征。
一是良好的陪伴應在促進學生成長進步同時,師生在情感上皆能感受到幸福。在案例中,班主任扮演著“消防員”、“警察”與“管家”的職責。當自我定位為“消防員”“警察”時,班主任就在潛意識當中認為班級學生出現問題,需要站在管理者角度糾正問題,幫助學生走上所謂的正確道路。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也只認為自己是被管理者。師生矛盾演變成“階級矛盾”,那么師生在心理距離上就會越來越遠。班主任的陪伴也不再是陪伴,而僅僅是個管理者與監督者。這必然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學生和班主任即使在這樣一個優秀的團隊中,也是沒有幸福感可言的。
二是良好的陪伴是“陪”與“伴”的有效結合。不可否認,陪伴需要時間。但是,時間的長短與陪伴的有效性不成正比。長時間的“陪”只是時間的消耗,是無效作為的表現。同時,班主任的陪,或者更應該定義為班主任的管理中,學生因時時受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自我效能,失去自身發展的主動性。陪伴側重點在于“伴”字,班主任如果僅是用心良苦花時間陪在左右糾錯,而不能伴在左右,成為學生共同的戰友,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給予的安全感,那么,師生關系就會缺少信任感。因此,良好的陪伴應該是讓學生在與班主任相處時感受到心理上的理解、支持與引導。
三是良好的陪伴應以尊重為前提。班主任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還擔負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的引導職責。每一位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有著自己的個性。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與自己看法不同的觀點和做法。在處理這樣的矛盾時,班主任必須意識到尊重的重要性。沒有尊重,班主任只會生產復制三十幾位和自己一樣的“產品”,而非具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體。正如梨與蘋果的故事,學生想要的僅是一個梨,班主任給了他們滿滿一車的蘋果。這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而且班主任還容易心理不平衡,構成“道德綁架”:我對你們這么好,你們為什么不理解我?
因此,良好的陪伴應是學生在被尊重的前提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能感受到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以及感受到幸福。
找到“陪伴”的方式
案例:《一位幸福班主任的小紙條》
2016年11月30日,一位幸福的班主任收到了夾在作業本中的紙條。
“媽媽開完家長會回來說,這個班主任雖然年輕,但是很有責任心,是個好老師,讓我要感恩。班主任事情多,最近您又出差頻繁,但仍用時間精力做了這一個視頻,還做得這么好。老師,我想對您說一聲謝謝。有幸遇到您!大家會越來越喜歡這個班的!”
在本案例中,這位班主任是位年輕的新班主任,在接手班級后因為出差頻繁,沒有更多的時間陪著班級學生適應新的集體。但是,一個家長會以及一個視頻就拉近了師生距離。由此思考,良好的陪伴應這樣開展:
一是仔細觀察,明確學生需求是關鍵。不同的班級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遇到的問題不同,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案例中,這位學生所處的班級是個新班級。在一個新的班級中,班主任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可能側重于新的班規的制定、班級秩序的穩定。然而,班主任需要明確學生在這一個階段,迫切希望的是能夠適應新的班級,形成良好的社交關系。因此,班主任要在班級中注意觀察班級中遇到的問題是什么,有的放矢解決問題,滿足學生心理需求。
二是積極創新,找到符合班情的陪伴方式。班主任的陪伴表現形式可多樣。筆者所帶的班級,善良卻內斂,情感豐富卻羞于表達。因此,筆者在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會在班級黑板寫寫自己的想法,但更多是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溝通。尊重學生,也借機培養學生表達的勇氣。陪伴可以是語言的激勵,也可以是行動的支持。這個班級英語成績在年級中處于末端。次次考試的挫折讓大家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自信。而筆者正好要開一堂雙語學科教學公開課。在上公開課前,筆者在班級分享了自己英語不好的苦惱,以及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遇挫的情緒。雖然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是筆者仍然挑選自己班級開展公開課。筆者表達出希望班級學生能和自己共同面對問題勇于挑戰自我的想法。而最后,這堂公開課上得非常順利,師生共同分享了成功的喜悅,而班級在不斷的鼓勵下,進步巨大,班級成績位列年級第四名。
三是陪伴需關注班級主體,也應注重學生個體。每位學生都是特殊的存在。當班主任日常的心理輔導對部分個體幫助較小時,班主任應及時關注個體。個體學生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整體班級的氛圍。筆者目前所帶的班級正處于高三。在開學后,班級同學都意識到時間的緊迫性,整體都投入瘋狂的學習中。筆者鼓勵與肯定了班級的學習氛圍,許下“高三,你若不離,我便不棄”的承諾,為班級學生加油打氣。然而,在時間緊迫的背景下,個別學生出現了焦躁的小情緒。A同學“浪子回頭”,卻發現時間來不及。在對話過程中,筆者告訴他,只要愿意努力,班主任必然會與你站在戰斗的前沿,不讓你孤軍奮戰。這小小的一段對話,給予了他安全感,以及繼續前行的勇氣。
班主任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新的特殊問題。作為協助者,班主任需要尊重學生,積極創新方式方法解決問題,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難題。不論是尊重或是創新,皆需要班主任的愛心。從“愛”出發尊重學生,助學生幸福成長,從“心”出發尋找陪伴方式,提升陪伴質量。
結語
正如閱讀者所想,文中所提案例中的“不幸福”與“幸福”的班主任皆為筆者。筆者在擔任班主任的過程中,不斷追尋“幸福”的含義,有過困擾與反思。在情感的糾結中,不斷意識到班主任在陪伴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找到良好的陪伴方式,不僅是滿足學生的層次需求,更是班主任的價值體現。因而,正確的陪伴方式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學生的成長中非常重要。班主任的幸福來源不僅是讓班級成為各項考核和比賽中獲得最佳名次,還是通過自己的陪伴與助力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讓班里的學生學有所得,習得愛與被愛的能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長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