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君
課堂不僅是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的地方,更是學生開展學習的學堂。在實際工作中,我將目光聚焦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通過研課、觀課、評課等教學活動,讓教師用眼睛去觀察學生,用心去感受學生的學習,在傾聽與思考中進行課堂診斷,及時發現課堂的閃光點,總結經驗,同時找到課堂教學推進的難點,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不斷完善教學行為。在這樣的不斷研究下,協同學習的實效性也不斷增強。
關鍵:聚焦教學設計
課堂上,孩子們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都源于教師背后精心的教學設計。
設計學法,抓核心,促思考? 作為教師,要準確深入地理解教材,抓住核心內容引導學生展開學習,也要對學情有準確的認識,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學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思考,讓他們的認知獲得提升。如教學課《貓》這一文章,課前教師進行了學前調研,了解到學生對于大貓的特點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同時作者在描寫大貓的古怪性格時從不同方面選取內容,每個方面又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描寫,這種寫法學生也不易掌握。對此,在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搭設臺階,先讓學生談談對大貓的零散認識,然后采用打亂內容和課文第一自然段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思考并交流“打亂順序寫行不行”。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比較,去發現,從而達到了言意兼得的教學效果。
設計導語,抓關鍵,破難點? 在課堂上,教師的導語能起到鏈接學習內容的作用。在關鍵之處巧用引導語,還可以激發孩子的思考,突破學習的難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依托:聚焦學習單設計
為了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協同探究的空間,不同學科的教師結合年級和學科特點給學生精心設計學習單,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和協同探究的抓手。
學習單的設計,抓本質,給空間? 學習單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完成一個教學任務,這個任務一定要體現本課的核心概念,體現學科本質。教師在備課時,對于學習單的設計也是頗費心思,力求通過學習單的探究與使用,能讓孩子們有更多更大的收獲。如語文學科的學習單緊緊圍繞學生的質疑問題或者本課的核心問題進行設計,課后進行相關文章的拓展閱讀或者習作練筆,做到讀寫結合,提升語文能力;數學學科從課前的基礎性問題入手,課中進行協同探究,課后練習有挑戰,引領孩子的思維走向深入。
學習單的設計,練基礎,有挑戰? 學習單不僅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任務單,更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工具。因此,學習單的設計要在內容的設計上下功夫,體現出不同的層次,讓學生的思維處于螺旋上升的狀態。
保障:聚焦課堂活動的設計
本學期,經過集團的高端培訓,教師們將學到的課堂活動方式引入到自己的課堂。在課例研究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圍繞核心概念設計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比如在課堂上,教師采用畫廊漫步的方式讓學生有序地走到其他組進行觀察學習,擴大了原來小組學習的范圍,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又如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學號提問的方式,解決了課堂上有些孩子聽講不夠專注的困擾。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教師們精心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扎實。
研發游戲,玩中練,興趣濃?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為了利用孩子的這一特點來為教學服務,教師們開動腦筋,自主研發了適合孩子年齡以及體現學科知識的游戲,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如五年級的教師發現學生在計算圖形面積時總混淆公式,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圖形之間的聯系把握不準確,于是設計了“圖形飛行棋”和“拍圖形”游戲。這兩款游戲的難易程度不同,“拍圖形”更適合學有困難的學生玩,在玩的過程中學生們需要反復應用各種圖形的面積公式,但一點也不覺得計算面積很枯燥;圖形飛行棋難度較大,適合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的學生玩,它更注重尋找圖形之間的聯系。通過游戲,教師也可以檢測哪些同學對知識掌握得更好,這既為學生免去了枯燥的練習,也為教師減輕了工作負擔,真正實現在玩中學。
動手實踐,做中悟,記得牢?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小學生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是提高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從很多課例中看到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工具,給他們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能夠發現規律,悟得方法,促進了孩子思維的提升。如數學“梯形面積”一課中,教師為孩子提供了多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和一般梯形,讓孩子自己嘗試探究出梯形的面積應如何求。學生在獨立思考、拼剪的基礎上,和小組同伴分享自己的方法,再一起尋找新、舊圖形之間的聯系,推導公式。整個環節雖然只有這一個挑戰性問題,但學生們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會學到同組同學不同的拼剪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數學思維。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課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同樣離不開課堂。從課例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在不斷轉變,看到老師對教材學情的把握在逐漸深入與準確,看到學生的思維水平在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