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忠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能做到“樂”“好”呢?我想它的關鍵應該在于“知”。習總書記也說過,“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有“幸福”的情感體驗呢?我想它的關鍵在于“奮斗”。也就是說,只有努力學習,才會有幸福的情感體驗。
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去“知”,去“奮斗”,以致獲取“幸福”呢?尤其是對于剛從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生們,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難題。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人生的目的、意義還處于懵懂時期,為誰學,為什么學的問題,還不能有清晰、明確的回答。而學生“頑劣”的習性在這一個階段表現的卻非常突出:不知道學習的意義,不知道為誰而學,鮮有幾個學生能把學習當作樂趣的;可以說哪個老師管的嚴,就做哪個老師的作業;喜歡哪個老師,就認真聽哪個老師講課;哪天心情好,學習就認真些,哪天心情不好,學習就有可能撂挑子……真可謂是“隨心所欲”。怎樣才能束縛住這“不羈的野馬”,讓他們能自覺地投入到為追求幸福而去奮斗的行列里呢?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知”,方式、方法很多。一般認為,老師要具有超強的個人魅力,恰當的教學方法,高超的教學藝術,……“親其師,信其道”。但我認為只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學生們就會跟從你的指揮去尋找“幸福”的:
首先,給學生確立一個自己認為能夠達到的目標,然后利用學生“攀比”的心理一步一步上“樓梯”,給學生創造一次次的“幸福”機會。我們知道目標的制定一定不能過高,過高則不及;高不可攀,他就不攀,學生就失去了奮斗的勇氣,打擊了自信心。那怎樣才能設立恰當的目標,即何為勝利,何為成功呢。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那就不與別人比,但又不能不比,不比就看不到進步,看不到差距。(實際上學生從心理和情感上最厭煩和最抵觸的,就是和別人比。)那和誰比呢?那就和自己比。那怎樣比,怎樣確定自己的目標呢?那就是把他自己的基礎稍微抬高一點的層次,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那具體怎樣操作呢。
我的做法是,以一次小的測試分為基礎,就設立這個為標準分,下一次再有這樣的測試,以高于這一分數(如考到優秀,也視為達標)或低于這一分數3分為勝利,如低于3分以上,則視為沒有達到目標;再下一次測評,再以第二次的分數做為標準,仍以高于這一分數或低于這一分數3分為勝利,如是順承。
這樣的奮斗目標對于他個人來講應該說是合適的,因為這是他自己在和自己比,基準數是植根于他個人的基礎上的。(他自己量身打造的,不是讓他和班里或級部里的特優生比,他會感到非常吃力,或感到無望。)這樣的目標應該非常恰當,應屬于踮踮腳,就能夠得著的,他努力的不費力。這樣使得學生時常的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而不是自己與別人的差距;這樣勝利機會就會經常有,奮斗所帶來的成就感,滿足感,就會經常性的出現。而且這樣伸手夠得著的目標,讓他在奮斗的過程中,只會勇往直前,而不會畏縮不前。哪個學生都不愿退步,都有“攀比”獲勝的要求,這樣的勝利果實得來如此輕易,學生就有更多摘取的欲望。學生愿意努力奮斗,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下一步,還需對他們所獲情感體驗再進一步放大。那就是把學生每次考試的分數做出統計,哪些是暫時優秀的,哪些是暫時進步的,哪些是暫時退步的,一一羅列。優秀、進步的可以進行口頭表揚或少許的物資獎勵,讓他自己,讓班里的其他同學都感受到這種進步給他們帶來的榮耀。這種榮耀是老師給予他們的,是對他們進步的肯定,學生又一次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幸福”油然而生(每個學生都有被別人肯定,尤其是被自己的老師表揚的心理愿望的)。幸福”的情感體驗是短暫的,因為,這次戰勝了自己,下次不努力奮斗,就不會再次獲得幸福體驗,“幸福”催促著“奮斗”!他就會再次揚帆遠航,去探尋大海中的珍奇寶藏!
對于那些暫時退步的學生,即使不進行批評,他們心理暫時也應有一定的挫敗感,但“知恥而后勇”,想到下次的成績比較是與這次低的成績做基數的,再進步也應是輕而易舉的,不會使他步履沉重的一蹶不振。這時老師也可適當與這些同學談話溝通,了解學生暫時退步的原因,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或適當的疏導鼓勵。讓學生感到一時的退步,不是永遠的落后,老師對他沒有放棄也沒有被邊緣化。一般來講,學生都能接受和正確對待的。“不認輸,不服輸”的潛意識都在滋長著里。
自從采取了這種學生“自尋幸福”的激勵機制以來,學生的學習積極能動性真的是很好的調動起來了。上課認真聽講的比以前多了,作業完成情況比以前好了;那些學不學一個樣的,也知道作為一個學生,應該認真學習了;尤其是課間,“頑劣”的比原來明顯減少;課間預習、復習的多了;還有一個最明顯的現象,那就是考試不及格的少了二分之一多;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確實得到了全面提升。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實地讓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是我們每個老師的目標,也是我們每個人老師的責任,但只要我們“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腳踏實地,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我們的“幸福”也是會及時呈現的。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