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華
廣大數學教師在學習課標過程中,已經意識到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小組學習互動方式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養成學生健康向上品格的重要性,并進行了相關的積極實踐與探索。盡管不少教師在備課中設計了此類的教學任務,但活動往往在課堂中出現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就此現象我作了一些反思。
一、師生角色,錯誤定位
反思:教師首先要明確在小組學習互動中,學生是主角,既是活動參與者,還可以是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和設計者,教師在活動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互動中去,當小組成員集體合作不足以完成目標時,給予點撥輔導,觀察傾聽以確保他們的學習互動富有成效。其次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應由原來的“權威——服從”逐漸變成“指導——參與”,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實現有效的學習互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學生的合作不主動
反思: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如果教學設計有偏差,合作話題缺乏趣味性,或者在布置任務后沒有先給學生一定思考時間。這些因素都會抑制學生合作的積極性。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單一。據筆者調查,在數學課堂學習中,通常采用的小組活動形式有同桌小組活動(76.20%)和前后桌小組活動(61.9%),僅有8.6%的學生曾采用過6人以上小組活動,14%的學生曾按個人意愿分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長期面對自己熟悉的同桌和前后桌,導致學生在活動中產生了一定的思維定勢,對小組活動無新鮮感。
從學生角度分析,合作意識淡薄,缺乏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不強。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學生合作不主動,不積極。
三、學生參與度不均衡
反思: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出現這種情況的學生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于基礎薄弱,他們想參與活動,卻力不從心,所以干脆置身事外。另一類是性格內向的學生,他們不善于在人前發表意見,喜歡自己獨立思考,他們有能力說,有的甚至還是學習尖子,但他們不善于爭取機會,即使聽到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見解,也不加以辯解。據筆者觀察,就發言的機率而言,性格外向的多于性格內向的。
從教師角度分析,教師怕拖延時間,不敢過多讓學習困難的學生代表小組發言。這樣長久得不到教師的注意和鼓勵,學習困難生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反正教師不會叫到我,我不用做準備。
四、角色落實不到位
反思:出現這種情況的關鍵還在于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沒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教師應該不歧視困難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多關注學生困難學生的表現,多給他們發言機會,多給他們鼓勵。
五、教師評價形式單一,缺乏鼓勵力度
反思: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教師長期的教學習慣,沒有好好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任務型學習活動的成果,應給學生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為達到這一目的,活動的成果應具有觀賞性和持久性。如,活動的成果可以作為黑板報的內容張貼出來,既活躍班級生活,激勵了學生,又促進了數學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新型教學模式,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是正常的,關鍵是怎樣吸取經驗教訓,通過教學實踐去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更新教學理念,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上述種種現象中,許多都是由于教師陳舊落后的教育理念,致使不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新教材強調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參與、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首先要明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是主角,既是活動參與者,還可以是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和設計者,教師在活動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給予點撥輔導,觀察傾聽,以確保他們的學習互動有成效。
(2)提高教師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技能。教師除了要轉變觀念,還要努力培養和提高合作學習教學技能。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是由于學生不愿合作、不善于合作而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四、課堂實施兩相結合
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合作學習旨在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達到優勢互補,以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疑難。集體授課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思想,也是一種具體的課堂教學技術。課堂教學成效取之不盡的源泉來自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作為新課程的踐行者,教師要通過對課堂合作學習的觀察、評價與反思,發現在人與人之間影響“合作學習”的諸多因素,研究對策,探索出增強“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途徑與策略,使課堂合作學習更具有效性,使學生真正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得以發展,促使他們朝著有合作意識和合作品質的社會的人的方向健康發展。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