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摘要】 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要不斷地誘導學生,使得學生能在閱讀文章的同時,感受到字段的優(yōu)美,語言使用的精妙,篇章布局的合理。良好的教學引入,會讓學生對知識有新的了解度,能了解到文字之美,但這都要在感悟的基礎上實現(xiàn),所以閱讀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讓學生能讀進去,悟出來。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 閱讀教學 引導學生 讀進去 悟出來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1-036-01
0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前正在發(fā)生“質”的變化,教師也要在嘗試全新教學方法的同時,以學生的角度入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能在快樂、個性化的學習中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并在閱讀中提出自己的想法,進而在讀的過程中有所感,做到以“讀”促“感”,以“感”激“讀”。
一、小學高年級閱讀角度引導學生讀進去,悟出來的意義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通過讀和悟的方式進行知識內容的深度解析。但小學生社會閱歷淺,對閱讀的感悟不是很深刻,導致學生不能通過閱讀做好感悟,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悟和讀中,給學生搭建閱讀框架體系,使得學生能在閱讀的時候形成較好的思維導圖。如,教師先要做好系統(tǒng)化的支架搭建,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能具有良好的結構體系,最終教師在學生框架系統(tǒng)搭建完成后,再撤出支架,使學生能在閱讀的時候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框架支撐模式,了解每個部分的關鍵點。閱讀教學有如下幾個小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做好閱讀內容的預熱;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做好閱讀內容的探討;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能獨立掌握閱讀內容,深化學生的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動性。
二、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引導學生
(一)突出主體——悟的基礎
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先要從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入手,學生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體,老師作為學生的導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給學生創(chuàng)設獨立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在表現(xiàn)自己獨有感受的過程中,更好的理解文字內容。作為學生需要在閱讀教學中用心的感悟與思考,這樣才能在獲得思想啟迪的同時,享受審美之樂趣;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尊重學生的理解與體驗后,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而使得學生的思維意識有一定的深化,而非人云亦云。
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初讀感悟需要在課前完成,學生需要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累積量,在課前進行部分知識內容的初讀。如,教師給學生講授《詹天佑》的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先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使學生先對基本材料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據(jù)閱讀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聽課。這樣在課堂上教師講解到關鍵點的時候學生會在思考中進行聽講,學生不但能牢記教師講授的內容,甚至會加入自己的感悟,真正的滿足了讀中感悟的教學目標。
(二)引入思考——悟的呈現(xiàn)
議讀議悟主要是指在學生進行初讀感悟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反饋自己意見的機會。要求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做到有讀、有義,有回答、有反駁等。在促使學生深入思考的過程中,在深化學生閱讀興趣的過程中,增進文章的閱讀效果與體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需要引入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如,教師帶領高年級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這課內容時,教師先要在初讀感悟設計的基礎上給學生設計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前提下,讓學生思考讀懂了哪些詞句,了解了哪些句段,或者認為文章中最好的一處描寫是哪部分。并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將自己感覺困惑的部分提煉出來,然后設立討論小組進行問題討論,使得學生能在討論中相互啟迪,在內容補充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色彩、個人情感的理解問題,對于討論中出現(xiàn)不知所以然的問題,教師應面向全體同學進行探討,實現(xiàn)悟的呈現(xiàn)。
(三)提高認識——悟的核心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年紀尚小或者經(jīng)驗和知識多有不足,教師先要對學生進行感悟,并通過梳理的方式進行歸類總結,進而能在起到主導作用的同時,讓學生可以對重點的詞句有一定的領悟力,教師更要根據(jù)“悟”的質量和結果,引導學生在此進行感悟和理解,促使學生對文章有更好的了解與認知度,使得學生從認識文章上升到“感悟”的層面。如,教學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課內容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對“三打”這個詞能理解,教師先要引導學生,要求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領悟描寫白骨精動作的詞,其實這些詞的重點強調這不僅暗指妖怪詭計多端,甚至也為孫悟空斬妖除魔埋下了伏筆。另外,通過“引讀”“分角色讀”的形式朗讀孫悟空的話,學生可以在理解中了解到語言描寫的用處。
(四)讀得其法——悟的升華
教學中美讀既在讀的時候將作者的情感不斷升華,在傳達出美的同時,讓文字閱讀的美感更好的展示出來。其實美讀不但要了解作者說的是什么,更要與作者心靈互通。如,教學活動中教師給學生講授《孔子游春》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進行讀,在聽的時候思考文章中描繪的景象,教師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在朗讀中更好的體會這種美麗的場景,學生也能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快慢,聲音的高低進行情感的調整,品讀文章中“美”的部分。
結束語
文學的東西需要通過感悟的方式獲得,所以在閱讀的時候要深入的感悟,了解文章中的內涵和作者的寫作情感。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這個道理,在教學中進行經(jīng)驗的累計和探討,在摸索中不斷地進行理論的研究,進行方法的深化,是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最佳方式。
[ 參 考 文 獻 ]
[1]劉劍. 小學語文,讓學生在“讀”中“悟”[J].快樂閱讀, 2013(29):26-27.
[2]吳武龍. 淺談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考試周刊, 2017(3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