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摘要】 詩歌是我國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其優美的韻律,特殊的文學體裁,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讓學生領悟并傳承詩歌的文化內涵,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對詩歌理解、傳承,朗讀是基礎,由朗讀感悟詩歌的文化精髓,豐富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 詩歌 小學生 朗讀 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1-198-01
0
語文素養是統一的綜合性體系,包括了學生語文知識性系統,也包括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良好審美等思想道德體系。詩歌作為我國優秀文化,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形式為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想象、思考、積累,從而豐富學生語文素養。
一、詩歌朗誦與語文素養關系
1.詩歌朗誦是豐富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如前文所述,語文素養歸結起來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性諸如字、詞、句積累,二是發展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是學習思維、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詩歌為我國獨有的具有豐富藝術文化,字、詞、句為詩人反復推敲而生,其表現良好的審美,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構建良好的思維體系。教師在開發多種詩歌朗誦形式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思維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因此,詩歌朗誦是豐富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2.學生語文素養可以反作用于詩歌朗誦
教師開發靈巧的詩歌朗誦方式并不只是讓學生簡單地進行朗誦,而是集學生的想象思維力、思想情感思維力以及良好審美思維力于一體的高級心智活動,學生眼到、心到、口到。因此,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調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體系,使之相互作用,從而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因此,學生豐富的語文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在朗誦較快地、較全面、較深入地理解詩歌,獲得感悟??梢姡瑢W生詩歌朗誦和學生語文素養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二、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
1.自我意識發展
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體現在日常細節中。如有的學生得到老師的表揚則更加積極主動地表現自我,以獲得更大的存在感。甚至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做一些小動作以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都是學生渴望表現自我的愿望的外在表現。因此,教學中恰當的贊美與表揚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2.情緒多變
低年級學生情緒多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既給教師的教學帶來挑戰,也給教師以啟發。在教學中創造情境能夠迅速調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3.意志力較差
低年級小學生注意力不穩定,愛玩,好動,好奇,但觀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體思維,因此教學中創造具體的形象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且學習活動是否具有趣味性,老師是否有趣,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上發揮著較大的作用。因此,啟發教師教學要以創造趣味性為先導。
三、利用詩歌朗誦豐富小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措施
分析詩歌朗誦與語文素養的關系,以及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設計科學、針對性的小學低年級詩歌朗誦方式,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樹立目標,讓學生詩歌朗誦有收獲
如前文所述,小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學習也缺乏系統性,更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引導。如能在詩歌朗誦中為學生樹立一個目標或者設定一個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教師的方法引導下進行朗誦,讓學生學習有目的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收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幫助學生積累詩歌朗誦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對于《竹里館》這首詩歌,詩中“幽”、“篁”和“嘯”字是生字詞,在進行詩歌朗誦前,給學生布置一個小小的學習目標,即讓學生把詩中生字詞找出來,讓學生自行查字典,標上拼音,先把字朗讀一遍,再進行詩歌朗誦,爭取順暢地進行朗誦。如此,在詩歌朗誦中引導學生積累生字詞,積累語文知識。
2.創造情境,讓學生詩歌朗誦有情感
只有帶著感情朗誦,才能領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應該積極創造情境,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讓詩歌優美的意境感染、滋養學生的心靈,同時豐富學生審美體驗。讓學生在朗誦中想象詩歌描述的意境,逐漸發展學生想象力。
3.引導理解,讓學生詩歌朗誦有技巧
詩歌具有獨特的育人的價值,雖然小學低年級對詩歌的理解不深,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盡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哲理,掌握詩歌的特定的韻律形式,使學生朗誦過程更加具有科學性。
如通過互動交流加深學生對詩歌理解。單一的教學方式下小學生學習容易疲勞,且因小學生好玩,好動的特點,積極開發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如《楓橋夜泊》這首詩歌,除了要引導學生掌握詩歌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外,也要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旅途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輪流朗誦,并在朗誦之后說一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發揮學生互教作用,以此種方式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學生在朗誦中相互學習,啟發學生的心智。
4.構建激勵機制,讓學生詩歌朗誦有動力
教學要注重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小學低年級學生有強烈的表現自我的愿望,在激勵機制下學生會更有動力進行學習,從而作用于學生詩歌朗誦學習行為。
如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詩歌朗誦的實際情況,設置朗誦“新苗”、“能手”、“專家”等榮譽稱號,并根據學生獲得的榮譽稱號數量給予實物獎勵,以此鼓勵學生。此外,對于在課上積極主動舉手朗誦詩歌的學生,都給予榮譽勛章鼓勵,達到一定數量便給學生晉級獎勵,讓學生根據目標付出實際學習行動。
總之,小學低年級詩歌朗誦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做出實踐,以詩歌朗誦豐富學生語文素養,將語文素養滲化于詩歌朗誦中,達到對學生語文素養培養,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陶炯炯.小學詩歌朗讀教學中的審美追求[J]成功(教育版)2012,(1071-71.
[2]張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朗誦教學[J]教學透視2017,(8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