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灣區都市、品質東莞”時代背景下,社區(村)一級基層文化建設將成為東莞公共文化建設與發展的主舞臺和關鍵點。本文針對當前東莞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現狀及不足,嘗試探究一條可持續的、有活力的基層公共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基層公共文化;建設;路徑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扎實繁榮和興盛傳統文化,推動基層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是進一步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舉措。東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中心城市。近年來,我市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形成了市、鎮、村三級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當前,東莞正順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潮流,突出以品質取勝,全力打造“灣區都市、品質東莞”戰略,對公共文化建設,尤其是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東莞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現狀及不足
新世紀以來,東莞公共文化事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期。東莞市民廣場、玉蘭大劇院、東莞展覽館、東莞圖書館、嶺南畫院等一大批公共文化場館相繼落成,各鎮街的場館也雨后春筍般立起。2011年《東莞市建設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名城實施意見(2011—2020年)》公布,社區一級公共文化建設實現“五個有”,各村(社區)配備1名文化管理員;2013年底東莞成功創建成為全國首批、全省第一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014年入選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城市;2018年已實現全市522個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全民藝術普及、文化惠民千場演出、萬場電影進社區進企業……市鎮兩級的文化活動更是風風火火,人、財、物都得到良好保障。這些成績來之不易,展現了一個新興工業城市的公共文化繁榮之路,值得全國學習和借鑒。然而,對照打造“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和打造“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戰略目標,東莞的公共文化建設、特別是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供給側看:資源精準投放率有待提升。
例如,東莞全市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雖然實現全覆蓋,但個別村(社區)的文化設施使用率卻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存在“建而少用”甚至“建而不用”的資源浪費狀況。比如,個別村(社區)的農家書屋看書的群眾每日只有個位數,出現了“見書不見人”的怪現象;有的村祠堂花費了大量資金修繕建成了村史館,但實際上個別村史館策劃展覽能力有限,不是關門謝客就是成了“老人麻將中心”,基本上沒有起到傳承村史的功能。造成如此尷尬局面,個別村(社區)也因此不愿意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基層文化體系建設停滯不前。
目前社區文化管理員理論上由文化服務中心派駐人員到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工作。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協助社區開展基層文化管理工作;管理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開放、服務、設施維護等工作;策劃、組織開展社區文化活動。但在實際上,文化管理員由村(社區)安排具體工作,除了承擔文化活動職能外,仍須承擔村(社區)大量的行政工作。此外,目前文化管理員無干部編制,雖然東莞市鎮兩級從2012年開始要求各社區聘用1名社區文化管理員,還按1:2進行人員經費補貼3萬元。但3萬元的年薪遠低于東莞的平均水平,根本招聘不到專業文化人才,應聘者多為大專院校畢業生或本在社區工作的人員。由于發展平臺有限、薪資保障低,人員流動性非常大,很多管理員無法調動鄉親們參與文化的積極性,甚至成為個別群眾眼中可有可無的浪費公款人員。
(二)從需求側看:相對落后的文藝創作水平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東莞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群眾接受港臺、海外文化娛樂的熏陶較早,對文化藝術審美的要求較高。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即使足不出戶,也能獲得更多元、更豐富的文化娛樂享受。多年來,東莞市各鎮街每年都組織“文化惠民”千場文藝演出活動走進社區,對活躍村社區的基層文化娛樂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個別演出形式單一、內容陳舊,而且演出者多為業余演員,專業水平有限,要吸引“看了30年香港電視”“一個手機盡覽天下趣聞”的群眾走進劇院絕非易事。特別是近幾年,千場文藝演出觀眾人數出現了持續下滑的趨勢,無論演著還是觀者,都開始出現了審美疲勞。特別是年輕一代,千場文藝演出基本上難以吸引他們參演甚至觀看。
二、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路徑
針對當前東莞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東莞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路徑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從供給側看,重點是培養文藝帶頭人,以點帶面盤活基層文化資源陣地。
新的供給模式均強調公眾的自主參與,這就需要激發公眾內源性文化需求潛力,發揮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觀能動性[1]。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光有硬件支撐而缺少群眾參與,最后只能淪為閑置。所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群眾愿不愿意走進文化場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帶頭人”。故此,培育“文化帶頭人”成為東莞群眾文化發展的首要任務。這些“文化帶頭人”可以是群文干部,也可以是鄰里街坊。他們可能不具備較高的學歷或技能,但對文藝活動有足夠的熱情,并能帶動以及影響身邊人參與。
以東城牛山社區書畫藝術工作室為例,作為全市第一個由村一級成立的書畫藝術類工作室,從2007年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中國國家畫院、文化部藝委會、書法報等領導及多名全國書畫名家曾到此參觀交流,舉行了10多場具有影響力的全國名家聯展、交流展。眾多書畫愛好者每個星期都在牛山雅集交流,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村民書畫愛好者,甚至社區黨支部書記及黨員干部集體學習書法,帶動了整改社區文化的發展,因此牛山社區先后獲得了“廣東省社科聯普及示范基地”“東莞市書法家協會牛山創作基地”“東莞市文化建設先進社區”等榮譽。牛山社區書畫藝術工作室的成功,源于誠邀本村兩名愛好書法的退休同志主持開展社區書畫活動與培訓,并為他們搭建順暢的交流平臺。通過“文化帶頭人”的有效帶動,社區文化陣地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群眾文化發展蓬勃。
2018年9月14日至16日,首屆廣東東莞公共文化產品采購會在東莞市文化館成功舉辦。2019年9月7日,東莞文采會升格為“2019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和旅游產品采購會”,覆蓋領域拓展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劃分“粵港澳特邀展區、文旅體綜合展區、文化策劃及應用展區、文藝服務及演出展區、非遺服務展區、愛心文化展區、演出設備展區、專業院校展區、黨群服務展區”共 9大展區,342家企業單位參展超過4000種文化、旅游和體育產品,比2018年翻一番。東城街道參照東莞市文化館的經驗做法,打造了鎮街版“文采會”,依托村社區自身文化根基,實施文化特色建設,讓供需雙方直接對接,探索最適合各社區的文化活動形式,提高文化服務效能。東城街道將開展“一社區一品牌”特色文化創建活動,全面提升社區基層文化軟實力。東城街道社區文化品牌建設活動分三年推進:23個社區同時進行品牌打造,第一年度重點打造8個精品社區品牌,第二年度總共打造出15個精品社區品牌,未達到精品品牌水準的社區亦要展示一定的建設成效,第三年度23個社區的品牌全部打造完成。此次品牌打造活動采取“1+1”模式,即每個社區需建設一個固定品牌項目,同時可以享受一個“菜單式”自選文化項目服務,滿足社區群眾的品牌打造需要和多元文化需求,固定品牌共有四個類型:活動品牌、資源品牌、設施品牌以及曲藝品牌,自選“菜單”涵蓋10個類目,40種文化服務。品牌建設活動將有條不紊地進行,在三年內通過活動、培訓、展示、節目等形式建成23個地域特色鮮明、群眾參與廣泛、示范帶動力強的特色品牌項目,形成在全市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性品牌集群效應。
(二)從需求側看,要以“在地性”文化需求為導向,切實到人民中去,激活文化自生產能力。
列寧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結合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們。”[2]群眾性、自娛性、傾向性、承傳性是群眾文化的本質特征,也是公共文化的本質特征。當前,東莞村(社區)主要分為傳統村落和新型社區兩大類。傳統村落,因血緣、地緣而聚集形成,當地人擁有強烈的村落歸屬感,對自有傳統文化活動興奮度高,年紀稍大的一輩對外來文化接受過程緩慢,甚至出現抵觸心理。而新型社區,多為商品住宅樓盤,居住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和務工人員。人員構成復雜、關系網絡多元化,導致新型社區的居民對潮流文化活動的興奮度高、開放接納度高。傳統社區和新型社區,由此各自呈出現不同的文化習俗和文體活動,反映了各自的文化興趣點和興奮點。
當前,東莞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不是由群民自發組織,大多數是政府包干或外包給社會機構組織。“一刀切”或“均等化”的供給模式,很難真正把握各群體的文化需求。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重點圍繞村(社區),強化三館建設,在基層人民群眾生活領域,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為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3]。唯有從社區內部尋找突破點,培養基層公共文化自生產的能力方為上策。例如,近兩年東莞多地掀起一股“出嫁女集體回娘家”的熱潮,旨在鼓勵出嫁女常回家看看,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回娘家當天,出嫁女們統一著裝,帶著厚禮宴請、慰問娘家的老人,舉辦各種文藝活動,成為鄉村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出嫁女集體回娘家,其實是一種自發性的民間文化活動,不是政府主導。但往往這種基于文化認同、情感需求的文化活動,反而賦予了內生動力,迸發傳統文化和群眾文化的閃耀光芒,有助于鄉村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興興,康紅軍.內源性供給: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轉向——以嘉魚縣Y社區為分析對象[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5):57-62.
[2]蔡特金.列寧論文學與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第192頁
[3]丁穎靜.新時期強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相關探討[J].青年時代,2016(14):71-71.
作者簡介
錢錫平,生于1981年11月,男,大學本科學歷,群眾文化專業助理館員職稱,現任東城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