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盛
我們說“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武術正是需要弘揚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一。鄧小平在1977年的時候就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在今天仍然適用。早在80年代,國家教委、體委就明確要求在學校中廣泛開展武術活動。如今,武術更是作為國家七項重點扶持體育運動項目之一,以全新的面貌堂堂正正進入校園。各地的武術進校園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這些都指明了武術教育一直是增強民族體質,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
在新時期下,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在中小學生中開展武術活動一定要有新的內容和意義。我們要看到:中國正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但“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西方某些敵對勢力一直圖謀對我國實行“打壓”、“分化”、“圍剿”,特別是和我們爭奪下一代。 “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要從愛國主義的高度去認識她,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所以今天,武術進校園不僅在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鍛煉學生意志,豐富學生校園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深入貫徹《綱要》精神,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重視武術禮儀教育
“武術禮儀是習武者應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是習武之人文明禮貌的一種體現。”傳統武術禮儀品種眾多,有嚴格的程序,有的比較繁雜,但總體都是要展示練武者的尚武精神,有一定指南的意義。傳統的東西有精華,也有糟粕,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與時俱進,注意以國家德育剛要為指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小學生來講,學習武術禮儀的內容一定要體現國家的意愿導向,常規內容主要還是本著當代武術為和平與友誼服務的宗旨,按照國際武術聯合會規定的武術禮儀為準。
在實施校園武術禮儀教育活動過程中,不但要教育學生如何做,還要講清楚這樣做的意義。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必須注重自己形象,言傳身教。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如師父,師徒如父子。師徒關系是傳統習武過程的一種特殊存在關系,意味著互相選擇。師父有傳授徒弟技藝,引導徒弟成長的義務;徒弟有學好技藝,把技藝繼續發揚下去的責任。所以教師必須為人師表、敬業愛生,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尊師重道、謙虛謹慎、胸襟廣闊、弘揚武德”的精神熏陶。
二、要引導學生尋找武術的“真、善、美”
如果學生對武術沒有比較清晰的認知,在練習過程中就會特別容易“誤入歧途”,對其身心健康發展是很不利的。中小學生了解武術的途徑是比較狹窄的,主要通過武打影視作品、武俠小說、武俠漫畫等,對武術的認知比較模糊,很容易被蒙蔽和欺騙。我們引導學生尋找武術的“真”, 就是要他們讓認識到她是一門科學,是一項“內外兼修”的體育運動項目,并不不是神秘。由于種種原因,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偽武術”,一大堆別有用心的人靠著花哨、不切實際的表演而追名逐利,如什么隔山打牛、徒手放電、意念傷人、傳送內功等等。這些東西加劇了偽科學的盛行,不但對武術文化本身造成損害,而且嚴重損壞了習武者的形象乃至國家的形象。武術是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的,是國家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要教育學生知道真正的武術是經得起邏輯驗證的,能夠被信服的,要以科學的態度來看武術。我們對出現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所謂武術和練功方法,要提高警惕,學會思考和甄別。簡單來說,一切不符合物理力學原理的武術都是假的;一切不符合人體運動原理的練習方法都是害人不淺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學習和總結,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斷探索適合中小學生的科學的武術訓練方法。老師要能做得到、講得清,讓學生學得明;同時,要讓學生知道練真功夫要循序漸進,不能投機取巧,要有求真的精神,靠實力來贏得信任和尊重。
學生的習武動機很多,如強身健體、防身自衛、不被欺負、威風出眾等等,有的也有鋤強扶弱的情懷。要注意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武觀念。其實練武是一種修行過程,也是一種求“善”的過程。“止惡揚善”是武者追求的一種高端境界。如果認為止惡揚善就是動用武力除暴安良,那是狹隘的,不合時宜的。“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武技的運用、武德的修養都不能脫離這一點。對于中小學生來講,止惡揚善是要啟迪他們心中的善念,壓制他們心中的惡念。練武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感悟認知提高的過程,在開展各種武術活動過程中,我們暨要注意培養他們一種“逢善不欺,遇惡不怕”的武道精神,也要培養他們團結友愛、樂于助人、虛心學習的意識,更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弘揚正義,保家衛國的情懷。
武術本身代表著一種美的文化形象,如果我們大家都來習武,個個身壯力健,精神煥發,我們中國人的形象該有多美!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是一個傾注著理想、要求、情感和趣味等在內的文化系統”。它以直觀生動的形象來展示習武者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勇敢機智的精神。在其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也伴隨著審美的發展。社會的條件變了,時代的需求變了,具體到中小學的武術教學上,也必須相應的發生新的變化。目前武術外在的美主要體現在形體美、節奏美、意境美等方面。為了發揮武術的美育功能,我們必須摸索出一條適合現在的中小學生容易接受的審美教學路子來。如把形體訓練、音樂伴奏、藝術表演融入到武術教學中等,不失為比較有效的方法。內在的美的追求實際上就是是發揚“真、善、美”,反對“假、惡、丑”。
三、重視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培養
“武術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智慧聰穎的偉大民族。武術教學要注重武術人文精神的宣傳,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的楷模,樹立崇拜的偶像,為學生不斷輸送精神養分,使武術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當中。如以霍元甲為代表的一大批武林前輩,靠著精湛的技藝,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
徐才先生說過:“武術在華夏大地上綿延發展數千年。這幅漫長的武術歷史畫卷受到中華古老文化絢麗多彩的點染。它不只有多種門派的技術源流,而且還有內涵深邃的哲學思想、美學思想、醫學思想。武術的光環從體育幅射到文化、經濟領域……不能不引起我們中國人對這個世界性事業的更大責任感和使命感。”“源于中國,屬于世界”,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通過武術培養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產生展我風采,揚我國威的想法,必將給他們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
四、注意點、面結合
校園武術活動采取“提高”帶“普及”,“普及”促“提高”的方法可以迅速開展起來。“提高”是武術活動的“點”,主要是指活動的骨干隊伍,通常就是學校武術隊;“普及” 是武術活動的“面”,就是在學校普遍開展武術活動。沒有“點”,就如群龍無首,難以帶動起“面”; 沒有“面”,“點”就成為無源之水,難以持續發展。在開展德育滲透這一塊也應該與這種模式結合起來,把尖子培養、班級開展、全校組織的形式機動靈活結合起來,使其互相促進,創建一種良好的環境氛圍。以“點”帶“面”,以“面”促“點”,形成良性循環,并且持之以恒,讓學校的武術運動真正有效地開展起來,使學生習武修德成為自覺的行為。
參考文獻:
1.《淺析中華傳統武術的禮儀教育》
2.《技術符號美學》
3.《武術理論基礎》
4.《中國武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