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
摘 要:本文通過應用管理的系統原理,結合課堂管理中涉及的各種要素和相互關系,提煉課堂系統的主要特性,提出了系統原理對課堂管理的指導作用,旨在提升教員的課堂管理能力,有效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系統原理、課堂管理、管理能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各種系統的世界中,作為一名教員,我們每天面對的課堂無疑就是一個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主要管理者,必須摸清課堂系統中的各個要素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中摸索出一條有效指導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提升教學效率,這就需要應用管理的系統原理來指導。
一、課堂教學系統的特性
(一)整體性
課堂教學系統當中的關鍵要素包括教員、學員、隊干部、課程、教學基礎設施等。如果把這些實體看成“1”的話,課堂教學系統的整體性就體現在了這些“1”之間的累積,我們常說要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其實反應得就是發揮n個實體累加,結果大于n的作用,通俗的講就是要實現“三個臭皮匠勝于諸葛亮”的目標。所以,課堂系統的整體性其實就是教員整合有限的資源,從課程設計到實施,利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在共同協作之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動態相關性
動態相關性主要體現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員和學員在動態中發生變化,為了教好教學內容,教員必須不停地接收和處理學員的各種實況信息,比如課堂互動情況、注意力情況等。為了學好教學內容,學員需要不停地接收和處理教員講授的知識內容。正是雙方這種對大量信息的持續處理,結合教員與學員實現教學目標的用心,才能使整個課堂系統獲得較好的整體功能。
(三)結構影響行為
結構是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系的方式,以分子結構為例,就是要素之間在時空上排列和組合的具體形式。系統很重要的一個特性便是結構影響行為,即要素通過結構和系統整體發生聯系,結構越合理,每個要素的作用發揮的越充分,系統整體功能就越好。教育部今年四月出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通過智能技術推進智能教育最終實現智慧教學,強調從信息化工具入手,基于信息化應用的行為和技術推動實現理想化的教育信息化形態,這其實就是通過創新課堂系統中的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間的連接關系,優化課程結構最終決定教員講的行為和學員學的行為。
(四)有序性
一般情況下,結構越合理,系統的有序度高,功能就越好。教員率先垂范遵守和維護課堂管理規則,與隊干部密切配合,實施有效引導、合理控制課堂教學,就是通過較強的組織性、紀律性,提升系統的有效性,實現課堂系統的整體功能。
二、系統原理對課堂管理的指導
(一)提高要素素質改善系統功能
依據課堂系統的整體特性,組成系統的要素是決定系統整體功能狀況的最基本的條件。管理著名的木桶效應指出,木桶可以盛多少水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木板。所以改善系統功能,要從提高要素的基本素質入手,特別是關鍵的或薄弱部分的功能素質,也就是激發學員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教員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更新理念、提升素養、增強能力。
(二)協同各要素提升整體功能
課堂系統的動態相關性指出,系統諸要素間的相關性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由此決定系統整體的性質和狀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課堂系統中,教員不僅要掌握每名學員的知識基礎、興趣點、目標、接收新知識的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還要結合不同的信息技術情況,靈活配置、合理應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三)合理化整體結構優化系統功能
結構影響行為,首先,從內容上合理化結構。樹立課堂就是訓練場的管理觀,為戰教戰,將教學內容與軍事理論、剖析部隊難題緊密結合。其次,從教學技術上合理化結構。教育信息化2.0下課堂教學手段極為智能靈活而且多種多樣,為教員建立最佳管理模式,充分調動學員積極性和主動性,提供了保證。最后,從連接關系上合理化結構。以上兩點其實是通過合理化教員與課程間關于設計與實施的關系,除此以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教員與學員間的關系。我們一直在強調課堂要突出學員的主體地位,打破課堂管理以教員為中心、以秩序管理為重點的傳統思維,其實就是在試圖通過改變教員與學員之間的關系來優化系統結構。實踐證明,課堂管理的最佳結構是學員的自我管理,這無疑對教員本身以及課堂設計與實施還有學員的素質,這三大系統要素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提升管理有序度落實系統功能
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對于一個沒有熱交換的封閉系統,系統的熵趨向增加,無序度增大,最后達到最大值走向熱平衡態,使系統成為“死結構”,過度的秩序管理把課堂系統管成死結構,所以我們提倡打破以秩序管理為重點的傳統思維,其實質就是通過保持開放性實現有序度。首先與引導學員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課堂管理,主動了解教學目標,積極參與目標的實施過程,參與教學參與管理,與教員一起實現高效的課堂管理。其次,呼吁教員責任感、榮譽感的同時要培養學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實踐證明自我感覺良好的情緒之下個人的表現最優、潛力最易激發,所以責任與榮譽勢必為學員參與課堂管理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最后,要滿足學員和教員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加強教學協作、教學交流,積極推動第二課堂,積極邀請軍內外領導、專家教授開展講座,聽中學、學中悟,而且要多交流新觀念、新做法、新成果。
三、結語
課堂作為一個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就不能片面得看、單一得看、局限得看,必須結合構成要素及要素間的結構,摸清課堂作為系統都有哪些特性,結合特性著眼于全局、著眼于本質、著眼于動態、著眼于長遠得去探討教員如何才能管教得好,學員如何才能學得好的問題。常言道,人生有兩把鑰匙,一是思路而是方法,思路是方向,方法是橋梁。管理的系統原理就是從管理的角度出發,為如何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向,這就是管理的系統原理指導作用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邱昭良.如何系統思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28-50
[2]陳國華,王振田. 強化課堂管理 提升教學質量[J].軍事,2015(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