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彤
摘 要:本文對當前中國大陸地區流動人口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梳理,分析認為,當前中國大陸地區流動人口正在發生代際轉換,流動人口面臨著權益得不到保障、子女難以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失業后進退維谷等困境。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必須提高流動人口保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加大對用人單位合理使用勞動力的審查;其次應加大教育救助力度,對流動人口子女給予更多關注;同時要對流動人口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和態度上的接納,并對流動人口進行定期、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
關鍵詞:流動人口;代際轉換;權利保障
一、流動人口概述
流動人口是指在中國大陸城鄉二元體制和戶籍政策的背景下,其工作、生活的地方遠離戶籍所在地的人口,就流動人口的來源而言,流動人口分為農村流動人口和城市流動人口。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民工潮”開始,我國流動人口的規模和數量一直在增長,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流動人口規模達到二億四千七百萬,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18%,相當于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流動人口[10]。隨著新生代流動人口逐漸取代老一代流動人口,加之中國大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調整、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流動人口面臨的困境也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二、流動人口面臨的困境
(一)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權益受損
一方面,在制度層面上,城鄉“二元”體制下城鎮居民保險和新型農村保險在行政管理、統賬設計、繳費來源、待遇水平上都不一致,導致兩種保險之間無法對接和流動,參保者參保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流動人口對社會保險的認識不夠,觀念還未轉變過來,他們更傾向于把錢拿在手里而不是繳納社會保險。而對用工企業而言,不給勞動者購買保險可以節省用人成本,在勞動力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流動人口只能忍受企業的不法行為。據統計,我國流動人口中的農民工群體在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率分別只有33.7%,10.3%,21.6%,31.8%和5.5%。一般來說流動人口的工作環境較差、健康易受到侵害,倘若他們的社會保障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身體狀況的惡化和高昂的治療費用將進一步使流動人口跌入“不平等怪圈”。
(二)流動人口子女難以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
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影響流動人口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很多夫妻完成生育后將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交給爺爺奶奶照看,但是農村的教育資源稀缺、設施落后、課程單一,孩子們無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有一部分夫妻在后期將孩子接過來一起生活,但在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三條途徑(一是交借讀費進入公立學校;二是去收費較高的私立學校;三是去打工子弟學校)中,很多孩子因為高昂的學費和外籍戶口與前兩種學校無緣,大都只能去打工子弟學校就讀,這些學校在師資力量和管理教育上仍然無法與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相比擬。教育上的不對等進一步導致流動人口的子女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只能重復父輩的老路,其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
(三)流動人口難以融入當地社會
盡管與城市居民在同一個空間工作、生活,但流動人口依然沒有很好地融入當地社會,這其中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也有主觀上的排斥。在就業和住房等基本的生存問題上,流動人口從事的工作多為制造業、餐飲業、零售業、公共衛生服務業等城市居民不愿選擇的職業,在住房上城市居民掌握著優惠住房等政策的第一手信息,流動人口因戶籍限制和信息不對成難以享受到住房上的優惠,只能居住于房價較便宜的城市邊緣地區,這在客觀上通過職業和住房將流動人口和城市當地居民劃分開來。在主觀上,很多城市居民需要流動人口填補那些他們不愿從事而一個城市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崗位,但在共同平等地享有公共福利和消費生活資料方面,他們又對流動人口持以排斥的態度;就流動人口自身而言,他們感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抗拒,因此傾向于居住在“老鄉群”,只與同鄉、同村的人來往,并不與當地居民接觸。
(四)流動人口失業后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老一代流動人口大多屬于季節性外出務工,在農閑時外出搞副業,農忙的時候仍然會回到家里負責農活,從根本上還是沒有離開土地,他們對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耕種經驗,很少有想摒棄農村的土地在城市定居的想法,而且即使在城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們仍然可以以土地為生。而現在的流動人口,大多都有在城市奮斗并且定居的愿望,外出務工是連續性的勞務輸出,而不是像老一代流動人口那樣是間斷性的,他們在務工時幾乎不同時從事農業生產,對農活并沒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對土地也沒有老一輩那樣深厚的感情,即使在農村還有土地,但光靠種地已經很難維持生計。流動人口在勞動力人口中是弱勢群體,面臨的失業風險較大,又因為參保率很低,因此一旦失業,很容易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三、對策建議
(一)設立管理機構,加大對用人單位的審查并提高社保統籌層次
雖然流動人口問題出現已數年,但目前中國大陸地區依然沒有設立專門負責流動人口問題相關事宜的部門,這導致在涉及流動人口的問題上職責不明確、統籌協調難度大,為了實現流動人口的有序流動和有效管理,建議設立專職部門,使流動人口進入規范化、統一化管理,同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宣傳力度,讓流動人口對自己享有的權利和遵守的義務有清晰的認識。同時,要加大對用人單位定期審查的力度,對未對勞動者的權益進行說明的單位予以罰款,責令其為勞動者購買保險,流動人員在權益受損后維護自身權益時,相關部門應協助并給予支持,從多方面保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在社保上,由于統籌層次較低,養老保險無法有效接續,因此流動人口的最后一道防線所發揮的效用并不高,就目前來講,全國統籌是一個長期且較難實現的目標,但省級統籌應當盡快提上日程,以保障流動性較大的參保者的合法權益。
(二)加大教育救助力度,對流動人口子女給予更多關注
流動人口的子女大多就讀于打工子弟學校,這些學校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管理混亂,沒有足夠資金對學生給予生活上和學習上的更大幫助。建議教育部門能夠對流動人口子女這一群體更多關注,在資金上對打工子弟學校予以傾斜,同時配備優良的師資,改進學校的管理制度,呼吁社會多幫助流動人口子女,在撥付財政款項的同時鼓勵社會捐助。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應考慮到孩子所處環境帶給他們的沖擊和不適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孩子并及時溝通,正確引導孩子的觀念,協同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解決好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
(三)對流動人口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和態度上的接納
政府應當看到流動人口對當地經濟建設所做的貢獻,承認他們對經濟發展的付出,放寬在就業政策上對流動人口的條件限制,使流動人口能夠各盡其才,在各行各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國家的發展出力;在住房保障和使用城市公共資源問題上,可以依據流動人口在當地的表現考慮給其適當的優惠,減輕他們的生存壓力,比如可以給一些品格高尚、辛勤勞作、工作業績優良、沒有犯罪記
錄的流動人員在城市住房上的優惠。城市居民也要客觀看待流動人口,不拿有色眼鏡看待他們,認可他們對城市的貢獻和犧牲,給予流動人口以尊重,不歧視、不因身份和戶口判別人格的高低,在享用公共福利資源時不排斥流動人口,共同構建和諧的社會氛圍。
(四)對流動人口進行定期、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
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長,流動人口不僅失業率高而且失業后很難再就業。雖然政府提出過一些為失業勞動者提供再就業培訓的方案,但由于沒有專項資金的支持,在很多地方再就業培訓機構并沒有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而且由于缺乏牢固的政策基礎,這些提案在很多城市都沒有落實。此外,再就業培訓機構還存在著分類不合理、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在解決流動人口失業上起效甚微。建議國家進一步重視職業培訓機構的作用,撥付專項資金保證其正常運轉,同時建立健全失業登記制度,政府部門要及時掌握流動人口的失業狀況,為失業人口提供培訓信息,培訓機構要針對失業人口的年齡、性別、特征、求職意向分門別類地對流動失業人口進行培訓,使其找到適合的工作。
四、結語
從改革開放到“中國夢”,從“民工潮”到新生代流動人口,流動人口這一群體自出現以來就備受關注,與此相關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后,隨著時代的變遷,流動人口面臨的困境有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地方。要解決好流動人口問題,就要對這一群體給予更多關注并將其納入長遠管理,把握流動人口的新動向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切身維護流動人口的權利使其不受侵害,盡快推進流動人口管理步入規范化,這不僅是解決流動人口問題的關鍵,也是促進城市與人口之間、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之間更和諧的關系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孫祥棟,王涵.2000年以來中國流動人口分布特征演變[J].人口與發展,2016,22(01):94-104.
[2]周林剛.流動人口管理與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科學,2008(06):85-92+96. [5]鄒湘江,吳丹.人口流動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數據分析[J].人口學刊,2013,35(04):70-79.
[3]李代,張春泥.外出還是留守?——農村夫妻外出安排的經驗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6,31(05):139-163+244.
[4]李伯華,宋月萍,齊嘉楠,唐丹,覃民.中國流動人口生存發展狀況報告——基于重點地區流動人口監測試點調查[J].人口研究,2010,34(01):6-18.
[5]王宗萍,段成榮.新生代流動人口的現狀、困境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5(36):21-24.
[6]李葉妍,王銳.中國城市包容度與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01):146-154.
[7]張瑞.中國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問題研究綜述[J].當代經濟管理,2013,35(02):32-38.
[8]余運江,高向東.中國流動人口空間分布格局與集聚狀況研究——基于地級區域的視角[J].南方人口,2016,31(05):57-69.
[9]關信平.中國流動人口問題的實質及相關政策分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05):70-76.
[10]《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內容概要: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人http://www.askci.com/news/finance/20161020/160551713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