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桐
摘要:俞樾是中國著名經學大家,他夫人過世后,精神頹廢。但著書《右臺仙館筆記》在清文言小說中有重要的地位。對于俞樾著成該書的原因學界眾說紛紜,所以本文將全面闡述該書形成的原因。第一章考察俞樾的文學功底以及題材來源,這是寫成該書必備的文學底蘊和材料來源。第二章考察俞樾與姚夫人。姚夫人的離世是俞樾著書的直接原因,他希望記述舊聞,已銷暇日,并且體會“聽人說鬼便欣然”中“欣然”的含義。第三章考察俞樾的情感與情懷。通過這本書的成書與作者晚年提出“廢醫論”中情感間的承接關系,證實在該書的成書原因中作者的感情占很大的比例。本文將從文學功底與個人情感闡述該書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俞樾;《右臺仙館筆記》;成書原因
一、俞樾的文學功底與題材來源
(一)俞樾的家學
俞樾的父親俞鴻漸,于清嘉慶丙子年中舉。雖曾任知縣,但家道一直貧寒落魄,所以一直以設官人幕為生計。著作有“印雪軒”系列的文集、詩集、隨筆等。俞鴻漸一生除了讀書寫作以外并沒有別的愛好。他著述眾多,各種類型題材都有涉及。俞樾勤于著書的習慣直接來源于其父親。除此之外,俞樾父親所著《印雪軒隨筆》,對他的小說觀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這也是俞樾能夠寫成文言小說的基礎條件。
俞樾的母親姚氏,出生在浙江省仁和縣的一個大家。書香門第十分注重教育。俞樾4歲時,因為南埭村無法從師讀書,姚氏帶俞樾與俞樾的兄長俞林到仁和臨平(俞樾的外祖父家)讀書。從此姚氏開始教育俞樾讀書。這辛勤努力的五載,給俞樾以后的讀書開辟了良好的道路。所以姚氏也是影響俞樾最深的一個人。
俞樾祖父的砥學砥行,開創的教育氛圍到其父親善交名人志士,游學四方。俞樾的家庭教育,使他在文學道路上有所作為,更為他成為著名的經學大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俞樾的文學成就
俞樾在道光三十年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成為進士。后來提升為翰林學士院庶常。在復試時因“花落春仍在”①深受曾國藩的贊賞。述花落卻無衰瑟之意,被列為第一。自此便用“春在堂”②來命名屋室。后來作品集也以此來命名,稱為《春在堂全書》。可看出俞樾對曾國藩的賞識之情一直記在心里。咸豐二年,被提為翰林學士院編修;咸豐五年,被簡放為河南學政;咸豐七年,被御史彈劾,罷官而歸。世事皆言不定,仕途雖終結,但是晚清卻出了個大學者。
俞樾學識淵博,著述繁多。除經學外,他對俗文學也有深究。并且詩文不拘宗派,自出機抒,其中《春在堂詩編》最為代表。俞樾關于小說的學術觀更是不同于其他經學家的關鍵之處。他關注文言小說、通俗小說以及民間文學,而這些小說是當時文人所摒棄的、不屑一顧的。他的隨筆類作品都對當時盛行等各種類型的通俗小說進行了考證。比如把當時家喻戶曉的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改為《七俠五義》,“于光緒己丑(公元1889年)俞樾序而傳之,乃與初本盛行,在江浙特盛”[1],在當時極為盛行。俞樾小說取材繁博,立論平實,筆墨舒暢,以《右》最為有代表性。類似的作品還有《九九消夏錄》等。這在清代經學家中實屬罕見,也是俞樾近年來越來越受學者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俞樾與姚夫人
(一)夫人姚文玉
俞樾與夫人姚文玉二人青梅竹馬,俞樾自幼聰慧深受姚光晉喜愛,遂于7歲時與兩人議定了婚約。道光十九年,兩人完婚。雖俞樾當時貧困,但并沒有影響二人之間的情感,他們兩情相悅,在貧困的生活中支撐著對方走下去。
俞樾被罷官歸鄉后,姚夫人用樂觀的心態撫慰俞樾低落的情緒使其轉身投入著述中去。在俞樾人生轉折的關鍵時期,是姚夫人的陪伴與安慰、鼓勵與支持,才使俞樾有了成為大學者的可能。這是俞樾鐘愛姚夫人的原因之一。其次在性情上,兩人頗為相似。二人要于律己,都有著嚴格的操守。姚夫人樂于助人,不求回報。作者在書中收錄了許多善人善行、見義勇為之事。筆者認為這與姚夫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僅如此,姚夫人也知書達理,善于詩文。在精神上與俞樾交流,可謂是與伯牙鐘子期一般的默契。
俞樾與姚夫人的感情堅不可摧。這樣帶給俞樾精神和生活上安慰的女人,卻在貧困中日益衰弱。在蘇州“曲園”建成之后,可以安定生活的時候,姚夫人一病不起,不久與世長辭,給俞樾留下的滿是遺憾與傷感。俞椒葬夫人于錢塘的右臺山,并在旁建右臺仙館,希望能伴隨在夫人的旁邊。此時年過花甲的俞樾精神日益衰弱,無心治理學問。善于著書、勤于搜集考察的習慣,才有《右》的完成。自身淵博的文化,儒林之士和親朋好友的支持,以及姚夫人的去世三者都是俞樾著成《右臺仙館筆記》的重要原因,缺一不可。但在這三者種之中作者的情感與情懷始終貫穿其中,才構成該書形成的必要條件。
(二)俞樾的“欣然”
《右》書中序所言的“欣然”,就是姚夫人去世后能帶給俞樾最大的慰藉。“欣然”解釋為“指表情上的非常愉快”。“聽人說鬼便欣然”可知是“聽別人說有鬼神怪異之事才能有愉快的樣子”。筆者認為俞樾在有神論的基礎上,又聽人言冥界亦與人界無異才“欣然”。因書中俞樾多舉自己身邊的奇異之事。所以筆者推測俞樾是相信有鬼神的存在的。并且鬼神所處的世界與人間并沒有區別。又如卷一第三十七則中:杭州的顧茂才死后在吳市,遇見多年前已死的老友也在吳市。不僅生活的地方沒有變,就連冥中的官吏也與生前無異。俞樾由是聽聞冥界與人間無異,并且自己調侃自己為閑散之人,那么以后去了冥界也必定是個閑散的鬼。由此作者想到已經去世到冥界的姚夫人會怎么樣呢?筆者認為俞樾因果報應的道德觀使其認為姚夫人一生多行善事,那么過世后去冥界一定有個好的歸宿,避開今生的種種折磨。這是使之“欣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使作者“欣然”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右臺仙館筆記》中多有鬼怪因今生之愛或恨久久徘徊于人間,尚未離去。與俞樾伉儷情深的姚夫人會不會因為愛而伴于俞樾左右,不曾離去呢?姚夫人去世以后,俞樾對姚夫人的想念之情必定與日俱增。文中說道:姚夫人去世后,俞樾經常夢到夫人。但這只是正常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并無異常。但在自己被蚊蟲困擾無法入眠之時,蚊蟲卻忽然被東西擊中。這件事情就有怪異之處,倘若無人,蚊蟲怎能突然死掉。俞樾認為夫人的靈魂一直在其左右,并沒有離開。所以筆者認為《右臺仙館筆記》是在由姚夫人去世而作,所謂“緣事而發”,他必然希望姚夫人即使在冥間也有個好的歸宿。
三、俞樾的情感與情懷
(一)俞椒的情感
從不忘曾國藩的賞識之恩,到《右》對姚夫人的遺憾。我們看出除了專注學術以外俞樾的另一面。在家庭俞椒是人夫、人父,俞樾與姚夫人孕育了兩兒兩女。但是好景不長,大約從1860年起,家中的兒女和妻子陸續因為疾病去世。在疾病侵襲下的這個家庭,以俞樾的學問和交友并沒有用醫藥挽救回家人。在厄運連連下他激憤地喊出“廢醫論”③,成為中國史上提出廢除中醫的第一人。“悲憤”[2]正是俞樾情感的表達。自己在殘年之時,親手送去一個個家人。從《廢醫論》到《右》,經歷了一次次撕心裂肺之痛。故筆者認為從對醫藥的失望到對有鬼神的“欣然”,順承的是俞樾一路走來的情感。在書中記錄了很多當時民間行醫的荒誕做法,例如卷五第二百零九則中,介紹了當時的醫術風氣有人生病以后,對于生死攸關的大事情。卻讓“首簪花,面敷粉”的巫者來醫,并且醫治手段也只是在清水中用筆墨一點,根據墨痕講述癥狀如此滑稽可笑。從這我們可以理解俞樾想要廢除中醫的激憤。夫人的去世,是俞樾情感波動的另一個高峰,已然對中醫失望,只能轉身投入到對自己精神的慰藉中去。聽聞鬼神來“欣然”。即便是治學嚴謹的大家,也有自己情感的抒發。故從“廢醫論”到該書的成書筆者認為作者的情感始終貫穿其中。而《右》更是加入了作者對鬼怪之事的期待。所以《右》這本書會必然形成。這不僅是俞樾抒情之作,更是他反過來安慰自己的關鍵著作。
(二)俞樾的情懷
個人情感往往會上升到個人情懷,在這本書中有很大的體現。俞樾與姚夫人性情品格頗為相似。姚夫人在世時,多行善事且不圖回報,有著對人間疾苦的關懷。俞樾自小家風良好,加上姚夫人多年的陪伴,俞樾的作品中也有著對人的終極關愛的大情懷。
在《右臺仙館筆記》中關于醫藥之事記載頗多,對于愚害百姓性命的行醫者,俞樾痛恨至極,但又無能為力。故在整理材料時俞樾盡可能不讓更多的人枉死。那時鴉片像風一樣盛行,所到之地,對人的精神和身體產生極大的破壞力。吸鴉片成癮,食生鴉片則亡。頗多人因無法擺脫貧困現狀,或不想淪為妓女都選擇食生鴉片自盡。對于食生鴉片致命的現狀,俞樾在第一卷第九則中寫到,如果有人吞鴉片自盡,可以用雄黃、生桐油、蛋清等按比例調劑,就可以解毒。俞樾從“小家”開始關注“大家”。從自己的經歷開始反思社會的現狀,是俞樾情懷的體現。從一家之言到被世人所認同,這是俞樾對小說教化作用的看法。總之俞樾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懷不容忽視。
四、結論
綜上所述,《右臺仙館筆記》的成書并不是偶然,俞樾的家學以及他的文學功底是他著書的基礎,廣泛的文學交游又是寫成該書必要的材料來源。而俞椒廣泛的文學交游又是其自身淵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的,這些都是俞樾完成這部作品基礎的條件。在家庭厄運下的俞椒,我們從對“廢醫論”這種觀點提出原因的考察,證明《右臺仙館筆記》中俞樾的自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俞樾內心情感最真摯的表達。再者從“春在堂”來紀念對曾國藩的賞識之恩,到從《右臺仙館筆記》的命名,證明俞樾不僅是一個治學嚴謹的經學家,更是一個注重情感的有情懷的人。從《右臺仙館筆記》對種種靈異卻值得思考的事件的記述,到“廢醫論”向“起醫論”的轉變。是俞樾情感與現實撞擊的火花。故筆者認為《右臺仙館筆記》的成書原因中離不開俞樾的博學,但貫穿始終的卻是俞毛遴最真摯的情感,這種情感來源于家庭、妻子,卻流向了對廣大人民的深深的關懷。
注釋:
①在又一次核查時,禮部以“淡煙疏雨落花天”命題,他以“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詩對。“花落春仍在”就來源于此。
②在應試以后取“春在”二字為堂,即為“春在堂”。
③1879年發表《廢醫論》,發出了廢除中醫的先聲。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丁兆平.俞樾從《廢醫論》到《醫藥說》[J].中醫藥文化,2007(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