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由于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東西距離長,南北跨度大,所以內蒙古東中西地區自然景觀差異較大,民俗文化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本文著重對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最具代表性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加以概述。
一、內蒙古自治區簡述
內蒙古自治區在地理位置上處于歐亞大陸的內部,位于中國國土的北部,呈狹長形,像一匹馳騁的駿馬。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東南西與8個省區毗鄰,是我國鄰接省份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地理坐標: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
遼闊的內蒙古有著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多樣文化的形成和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內蒙古地區的降水量從東至西逐漸減少,從東至西的植被景觀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不同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一方的鄉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內蒙古現轄9個地級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3個盟(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2個計劃單列市(滿洲里市、二連浩特市),103個旗縣區。首府為呼和浩特市。我們根據地域和文化將這9個地級市自西向東歸類,第一類是內蒙古地區的最西端——阿拉善、烏海地區,第二類是鄂爾多斯、包頭、巴彥淖爾地區,第三類是呼和浩特地區,第四類是烏蘭察布地區,第五類是錫林郭勒盟地區,第六類是呼倫貝爾、通遼、赤峰、興安盟地區。本文著重對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最具代表性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加以概述。
二、“烏日斯”那達慕盛會
阿拉善盟最為著名的民俗活動就是每年7月11日至13日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烏日斯草原舉辦的“烏日斯”那達慕盛會,祭敖包、摔跤、射箭、騎馬這些傳統的蒙古族活動必不可少。
烏日斯那達慕盛會中體育比賽的主要項目之一是沙力搏爾式摔跤,這是衛拉特蒙古族自身在歷史文化長河中創造出并在今天仍然很好地保留的一項蒙古族傳統的體育項目。
它的主要特點是依靠迅速前攻和后推,乘其不備進行偷襲,旋轉式捆鎖使對手動彈不得直至認輸。沙力搏爾式摔跤在觀看中的最大亮點是懸念較多,很難從選手體型、力量上預測出比賽結果,也體現出蒙古族生存的智慧。
那達慕大會中的博克一詞是由摔跤比賽的蒙古語音譯而來,成吉思汗把“那達慕”中重要的三項競技,即摔跤、騎馬、射箭作為軍事訓練必不可少的三大項目,今天蒙古族很好地傳承了這一項斗智斗勇、訓練體能的項目。
阿拉善的行政區劃自西向東依次是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27萬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有蒙古族、漢族、回族、藏族等28個民族。由于阿拉善離甘肅寧夏較近,所以阿拉善的方言和蘭銀官話接近,和呼包鄂地區差異較大,很多民俗也接近西部地區。
阿拉善左旗有“仿古地毯故鄉”之稱,該地區民眾以阿拉善本土羊毛作為原料,經過復雜的構思、織、平洗、曬、做舊等工藝制作而成。毛毯常處于潮濕的環境容易生蟲,阿拉善地區降水量少,所以羊毛地毯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地毯體現出本土民族的諸多特色,有山川大河,有花鳥魚蟲,有龍翔鳳舞,有飛馳的駿馬,有絢麗的花紋圖案,有帶有神話色彩的云紋,千姿百態,蔚然大觀。阿拉善左旗的地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優秀燦爛的地區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阿拉善很多農村地區在男女雙方訂婚之時就會商量要多大的什么檔次的地毯,一般情況是男方要在婚房的地上購置一塊讓女方滿意的地毯,該地的女性通常很重視婚房內包括地毯的整體布置。
烏海市是內蒙古后來興起的一個工業城市,1975年,國務院批準建立烏海市。因其新型工業城市的屬性,轄區內人口大多從外地遷移而來。所以在烏海市鄂爾多斯方言、銀川方言比較常見,該地區的民俗融合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和寧夏銀川周邊地區的特色。烏海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內蒙古西南部且接近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方言語系也屬于蘭銀官話和蒙古語鄂爾多斯土語。
三、鄂爾多斯婚禮
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三地地處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我們經常的提法是“呼包鄂”這是以經濟發展層面來劃分的,三地在方言上十分接近所以我們把這三個地區歸為一類。
這三個地區漢族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鄂爾多斯婚禮。
內蒙古的地域十分遼闊,所以蒙古族的婚姻儀式是多種多樣的,鄂爾多斯婚禮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婚禮為期兩天,有男女雙方以哈達定親,男方擇吉日佩弓娶親,女方家人攔門迎婿,男方娶親隊伍獻羊祝酒,新娘準備出嫁母親祝福,搶帽子,男女雙方經過圣火洗禮和跪拜公婆,新郎掀起蓋頭,新娘敬茶完成婚禮,還有新婚過后的大小回門等一系列的娶親儀式。
鄂爾多斯婚俗也是男方要到女家娶親。娶親當天,男方在家附近另起一座經過精心裝飾的蒙古包,作為婚房。新郎換上嶄新的裝束準備去迎親。新娘則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內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來。
男方迎親的隊伍在傍晚出發。新郎由領頭人、祝頌人陪同,穿著具有蒙古特色的長袍,腰束金黃的寬腰帶,配馬靴,來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瑪尼宏棋桿下,由祝頌人領頭,在場賓客和韻,齊唱歡樂的迎親歌:“成吉思汗時代許下的婚禮,是草原上最歡樂的時機。抬出那肥壯的牛羊,擺上那豐美的奶食,讓我們在這豐收的季節里縱情歡樂……”
四、成吉思汗祭祀
鄂爾多斯也是成吉思汗陵所在地,所以每年會有盛大的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動。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一日是成吉思汗陵查干蘇魯克大典的主祭日。各地的蒙古族來成陵祭祀,在蒙古族古老的祝頌詞旋律中,參加祭祀的人們手捧哈達、磚茶、羊背子等祭品,緩緩步人陵宮大殿,跪拜在供桌前,獻上祭品。這座陵宮內供奉著成吉思汗的遺物和祭祀成吉思汗的圣燈。
蒙古族是非常團結的民族,他們有共同的語言,文字,信仰,成吉思汗祭祀活動對傳承這種民族的同源和凝聚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五、烏蘭察布的二人臺藝術
筱面,土豆,皮衣過去是內蒙古的三大特色,也是烏蘭察布的特色。烏蘭察布有一獨特的藝術在廣大農村地區廣受歡迎——二人臺。
二人臺起源于農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的自娛自樂,一般是男女二人對答和對唱。
烏蘭察布人在年三十的時候,晚上要熬南瓜粥。當地人不叫南瓜,叫葫蘆。置辦年貨的時候,橘子和魚是必不可少的。烏蘭察布被譽為中國薯都,這里盛產玉米和馬鈴薯,烏蘭察布人喜食莜面,窩窩、魚魚、囤囤、拿糕、傀儡是內蒙古山西地區偏好的做法,最具烏蘭察布特色的是老鳩含菜,烏蘭察布部分年長的農民有蒸莜面占卜來年是否會風調雨順的民俗。
六、內蒙古地區歲時節俗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大年”。這一天在集寧人的心目中是一年之中最喜慶、最盛大的節日。舊時,出了臘月初八,人們就開始備辦年貨,制作食品,撣塵洗掃。臘月23日為祭灶日,24日為掃塵日,27日、28日糊裱窗戶,29日晨貼對聯,布置房屋。除夕之夜,先掛燈籠、安神、拜祖宗,合家聚餐吃“團圓飯”。飯后,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家庭成員“壓歲錢”。是夜,燃放爆竹、包餃子,伴燈不眠,俗稱“守歲”“熬年”。約至初一丑末寅初之時,各家各戶點燃旺火,放響爆竹、事香火、供祭品,俗稱“接神”。接神畢,吃“接神餃子”,以示團圓。多數有小孩子的人家,將硬幣包于餃子里,如誰吃見,便貼在正面墻上,象征終年大吉,福祿洪厚。
據傳說是男人吃后,一年福自己,女人吃后,一年福全家。農歷正月初一“迎喜神”,正月初二“接財神”,正月初五“送窮土”、也有稱“破無”、正月初八“游八仙”,正月初十過“十指日”,也稱“十止”,這一天,婦女不動針線,不做衣物。從正月初一起,晚輩向長輩、親友開始拜年。近郊有條件的村莊搭臺唱戲。祈求風調雨順,村宅平安。城市里則是互相請客,喝酒聊侃。從農歷正月十三開始,張燈結彩,進行“鬧元宵”活動。達到高潮的時期是農歷正月十五、十六?;顒有问接醒砀琛⒏哕E、船燈、車燈、獅子舞、龍燈等。近30年來,活動也逐步規范,內容也較廣泛,有了焰火晚會、花燈展、儀仗隊、鼓樂隊、書畫展、攝影展等。觀賞者男女老幼,人山人海,夜闌不散。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二月二,龍抬頭”時,內蒙古地區有理發的習俗。而且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最好不要理發,過了二月二,這一個年才算真正過完。
參考文獻:
[1]五一論民俗文化的開發與保護——以內蒙古阿拉善游牧民族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5(9):27-28.
[2]歐軍.從烏蘭察布地域民俗文化內涵和特征透視社會變遷[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2(1):65-69.
[3]馬永真,王宇婕.呼和浩特回族七十年民俗文化變遷述論[J].回族研究,2013(4):105-115.
[4]侯小丹.繪本的敘事語言與本土化設計研究——以繪本舌尖上的呼和浩特為例[D].內蒙古大學,2018.
[5]王迪.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圓鎖”習俗的變遷及社會功能探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6]楊鳳.蒙古族節慶民俗與草原節慶民俗旅游開發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